茯苓——神奇的真菌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用于人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青霉素提纯于青霉,而青霉是一种真菌,利用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来对付疾病,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化物的神奇。
在中药里,也有许多神奇的真菌。今天,先为大家介绍其中之一,在治疗“心悸病”中常用的一味药物,有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作用的茯苓。
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腐朽松树根上的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一个菌核体最重可以至十余公斤。古人最早在松根上发现白色的块状物,因为松树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有健康长寿的意象,松树死后出现茯苓,故取名曰“伏灵”,后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名字。
茯苓
茯苓入药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书中按照药物功效把茯苓列入了上品药物,并对其性味归经有了初步的判定,著有“茯苓,味甘、性平,生太山山谷”。茯苓在历代中医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药用价值。
目前认为茯苓的主要功效有三:
其一,利水渗湿。
对于湿、痰、饮邪这些津液气化不利形成的病理产物,都可通过利水渗湿的作用消退,如治疗痰湿的二陈汤,治疗水饮的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
其二,健脾。
湿、痰、饮邪的产生,和肺、脾、肾三脏相关,其中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补脾来减少上述病邪的产生,如四君子汤。
其三,宁心安神。
对于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都有改善作用,对于心气虚,心脾两虚的证侯可以标本兼治,如天王补心丹,归脾丸。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从茯苓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氨基酸、脂肪酸等,主要集中在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记忆力、调节泌尿系统、降血糖血脂、镇静催眠、保肝等生物活性。
药用价值
除却药用,茯苓也有其食用价值。
老北京地区的茯苓薄饼,闽南地区的茯苓糕,都是当地传统的美食。因茯苓有着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宋代诗人苏东坡也介绍过茯苓饼的做法:“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现代茯苓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中国南方如广西省等多处都有种植。药农们选取合适的场地,立秋前后,以松树条修剪后接种茯苓菌种,再埋入土中。8-10个月后,茯苓成熟,经过稻草盖严“发汗”、摊开晾晒、再“发汗”、去皮、蒸熟等多道工序炮制后,可以被用作中药药材。
有宁心作用的真菌类中药材远不止茯苓,以后将为大家做进一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