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菌类良药;医生说:炖汤味道挺不错的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2-11 16:28 回复:0 关注量:75

脾虚容易生湿;湿气容易困脾。


无论是脾虚或者湿重,我们都要兼顾好脾胃。


健脾化湿的方子我们讲过四君子汤;健脾化湿的中药我们讲过白术。


今天讲一个性味比较甘平的健脾化湿并有安神的中药,茯苓。


茯苓是一种真菌的菌核,平时我们吃的各种菇类就是菌类。所以大概可以想象得到它的味道了。



它主要产自山林之中,松树的根部,分布于云南、四川、安徽、贵州等地。


茯苓是一个像土豆样子的,最外层是灰黑色的皮,叫茯苓皮;越过茯苓皮,表层颜色偏棕色,叫赤茯苓;再往内肉质为白,则为白茯苓,也是我们常说的茯苓;有些茯苓中间包裹着松树的根,叫抱木茯神。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虚,宁心安神的作用。


作用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三个,我们运用的时候也是围绕着三个展开。


首先是利水渗湿的作用。


这边可以分为两个来看。


一个是利水,也就是消肿,对于有水肿的情况,无论是四肢的水肿,还是头面的水肿,又或是胸腹部的水肿,都可以通过茯苓来利水消肿,相对于现代的利尿剂的作用。比如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等中的茯苓就有取其利水作用的意思,当然也有健脾的意思。



另一个是渗湿,这个渗的是脾胃中的湿气。


脾胃中有湿气就需要化掉,祛湿的方法有很多,有清热燥湿,有温中化湿,有淡渗利湿,而茯苓就是淡渗利湿,无论这湿是否夹杂寒热,都可以运用。


第二个就是健脾补虚了。


茯苓的健脾补虚作用和利水渗湿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茯苓被广泛运用的原因。开头已经说了,脾虚会生湿,湿重也会困脾,脾困日久,脾就虚了。


所以,无论是虚是实,湿气困住了,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用茯苓,既祛了湿气,又补了脾脏。比如苓桂术甘汤。



第三个就是宁心安神。


茯苓性甘、淡,能舒缓人的情绪,使心神得到安宁,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繁重的工作、熬夜、诱惑等,都在使现代人充满了浮躁、焦虑、抑郁、大喜大悲等各种复杂情绪交织。宁心安神,使大脑回归常态,让自己的身体回归阴阳平和才能更加的健康。


归脾汤是用于心脾两虚引起的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心烦不宁,当中运用的茯神的目的就是取其宁心安神的作用。


同一个茯苓,把其分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它们的功效都是一样的,就是上面讲的三个,只是各有侧重,茯苓皮偏重于利水消肿;赤茯苓偏重利水渗湿;白茯苓则是三者兼顾;抱木茯神则是偏重宁心安神。



生活中怎么来用呢?


药食同源,药材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大部分的中药材都是来源于民间民众的运用,再经过医家验证,记录在册的。


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好了,身体就好了,茯苓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味道又不差,民间常有用它炖汤的经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