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几味主要中药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2-21 16:03 回复:0 关注量:119

01


生黄芪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排毒生肌之功。


由于慢性肾病常见肺脾肾气虚,并常因脾虚湿蕴而致水肿等证。使用黄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故以生者为宜。


临床应用指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动则气短,自汗,易外感,面部虚浮晄白,舌淡有齿痕,脉细无力。


常见病证: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及虚劳,表现为肺脾肾气虚者。


黄芪除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之功外,并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临证时,与太子参或潞党参、生白术、川续断、桑寄生配伍,以健脾益肾补气,主治脾(肺)肾气虚证;与制首乌、枸杞子、生地、太子参、生白术配伍,以益气养阴,主治慢性肾病气阴两虚证;


配伍防己、生白术、连皮苓、生薏苡仁等,主治气虚水肿;配伍当归,补气养血,主治气血亏虚及低蛋白血症。


《本经逢源》提出: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


该药在临床常用30~50g,最大用量100g,使用时常与陈皮、半夏配合使用,防其助湿滋腻碍胃。


02


大 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功效。


《本经》认为其“主下瘀血、血瘀、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偏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张景岳将生、熟大黄总结为:“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


慢性肾衰时正虚邪实,肾元衰竭,湿浊(毒)潴留,应用大黄取其通利逐瘀,荡涤胃肠,清除邪浊之意,不能单纯理解为以通大便为目的的“导泻疗法”,而且也不是西医导泻所能类比或替代。


此外,大黄有祛瘀止血作用。《血证论》曰“大黄为血家圣药”。肾衰过程中,多有瘀血、出血之证,用血家圣药的大黄,甚为对证。


现代医学也证明,肾脏疾病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肾衰时,这种高凝状态更为显著,并成为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


活血化瘀也是治疗肾衰的主要环节之一,这与大黄具活血化瘀作用而获效相符合。慢性肾衰时在口服扶正基础方中宜配合制大黄,灌肠时宜采用生大黄。


因为慢性肾衰常伴见胃失和降、脾运失健,生大黄味苦性寒,恐其口服性猛力专,伤及脾胃之气,有虚虚之虞。


口服方药中常以健脾益肾为基础方(如保肾片),配合制大黄泄浊逐瘀,并可配伍泽泻、车前子、连皮茯苓渗利泄浊;配合泽兰、赤芍、牛膝活血化瘀;配合昆布、海藻、牡蛎活血利水,收敛毒邪。


对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可采用生大黄为主的保留灌肠疗法,在不增加肠道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药物灌肠的方法协助湿浊毒邪排泄。保留灌肠方为:生大黄15~30g,蒲公英30g,生牡蛎30~50g,六月雪30g,生甘草5g。


大黄的用量无论口服或灌肠均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及大便次数进行调整,以保持每日大便2~3次为度,不可泻下太过,以免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加重病情。


且患者灌肠期间,口服的辨证方中不入制军,待灌肠疗程结束,口服方中再佐以解毒活血之制军。保留灌肠疗法仍属辅助疗法之一,不能久用,待2~3个疗程后宜暂停使用一段时间。


对体质虚弱,心脾功能皆差者慎用或不用,反对“大黄化”治疗方法,即同时口服大黄复方、静滴大黄制剂、灌肠大黄导泻等,上述方法能引起患者正气大伤,促进病情恶化。




03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系菌类植物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菌科虫草真菌,寄生在昆虫麟翅目蝙蝠蛾科的虫草蝙蝠蛾幼虫体的混合体。


其味甘性温,具滋肺、补肾作用,是我国传统的补肾壮阳药物。《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药性考》曰“味甘性温,补精益气,专补命门”。


中国民间早有采用冬虫夏草与鸡、鸭、鱼、肉炖食以补肺益肾的食疗方法,历代医籍也多有记载。


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邹云翔教授在1955年出版的《中医肾病疗法》中,就介绍了运用冬虫夏草治疗肾结核及尿毒症的经验体会。认为冬虫夏草显其冬夏二令之气化,感阴阳二气而生,能补肺阴纳肾阳。虫能补下焦之阳,草可益上焦之阴,常以此药治疗肾脏病,这是冬虫夏草治疗尿毒症的最早应用,我们在临床也常应用该药治疗肾功能衰竭。


临床观察显示,在中药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冬虫夏草可提高慢性肾衰治疗效果,单用虫草煎服或打粉冲服也有疗效。


有些慢性肾衰患者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或一度有效,但继续治疗,疗效无法提高,以冬虫夏草煎汤服用,大部分患者可见肾功能改善,而虫草菌丝制剂也有类似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冬虫夏草具有改善肾功能,减轻蛋白尿,调节免疫,纠正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多种作用。


特别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肾毒性损害及小管间质病变患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加快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减轻病变,缩短病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疗效亦高。


我们常用剂量为冬虫夏草粉每日3g,分3次吞服;或以虫草每日3~5g(最多10g)煎汤频饮,饮汤后服用虫草。


04


菟丝子


味辛、甘,性平,入肝脾肾经,具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


该药阴阳双补,益阴而不腻,温阳而不燥,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说“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从而平补脾、肝、肾三脏。


我们临证中常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以肾气亏虚,精微不固为主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小溲频数,夜尿多,无尿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常与制首乌、太子参、茯苓等配伍,如保肾片,以补益肾元,调摄阴阳,健脾和胃,用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与黄芪、党参、金樱子等配伍,以益气固摄,用于蛋白尿及多尿者以肾虚失固为主要表现者。


临床常用量15~30g。


05


车前子(草)


车前子,味甘,归肝、肾、膀胱经。车前草性寒,具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在肾病中主治热结下焦膀胱,小便不利,尿血,目赤,咽痛等症。而车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具清热利尿,渗湿止泻作用。


对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出现下肢及面部水肿,小便量少者临床宜选车前子;而以膀胱湿热表现为主者,则选车前草为多。


配伍应用:


车前草与萹蓄、瞿麦、鸭跖草、黄柏等合用,治尿路感染而致尿频、尿急、尿痛;与白茅根、大蓟、小蓟、荠菜花等配伍,以凉血止血,治疗血尿。


车前子配合茯苓皮、白术、泽泻、生薏苡仁,以渗利化湿,泄浊排毒;配合冬葵子、金钱草、海金砂、滑石等,通淋排石;


配合菊花、石决明治其肝火上炎的目赤眩晕;配合茯苓、白扁豆、马齿苋等治疗泄泻,尤其适宜小便不利的水泻,取车前子淡渗利湿,利小便而实大便。


临床常用量为15~30g。


车前子属淡渗利水之品,水湿、湿浊证时可轻药重投,常用剂量为30g,其利水性缓,无攻逐利水之剂损伤正气之虞,故时常应用。


邹燕勤国医大师在中医药治疗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肾脏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肾气在肾病和人体其他杂病中的重要性。邹师认为维护中气与维护肾气一样重要,将“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为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笔者有幸随师临诊,现将邹师治疗肾病之经验总结如下。


1.肾气不足,补肾固体


对肾病病机,邹师确立了肾气不足的论点,认为肾病起因不越内、外因两端,内因主要指人的肾气,外因是指外感诸邪、疮毒、药毒等。肾气充足,一是指肾之精气阴阳充盛,二是指肾阴肾阳的功能正常。但凡肾气充足,即使外感六淫或疮毒,一般都不至于发生肾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邹师认为,肾气,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的体质、人体的正气,肾阴肾阳的功能泛指肾的气化功能,也包括调节免疫、抵抗肾病发生等功能。“肾气”不足,不仅包括了肾的气化功能不足,也包括了人体的正气、体质及免疫功能等内在因素的紊乱。从临床来看,无论是肾炎、肾病综合征的水肿、蛋白尿,还是肾衰竭的氮质潴留、肾性贫血等,无不与肾虚病理有关。尽管有时可主要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等邪实症状,可采用祛邪为主的治疗手段,但病本为虚,一旦标证缓解,仍需补肾固本。


2.邪伤肾气,固肾为本


肾精充足,精气发挥正常功能活动,脏腑各司其职,则人体健康,保持正常生理状态。若肾之精气不足,则导致气化、固摄等功能失调,并产生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的相应病证,如肾病的水肿、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等。


邹师认为,肾是全身脏腑功能的化源,肾藏之元阴元阳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与最重要的功能,保护好肾的功能,肾精充沛,可促进生长发育,减少疾病,却病延年。因此,在肾病的防治中应注意维护肾的功能,注重保肾摄精,培补先天之本,即扶正祛邪。


邹师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上着重强调维护肾气,加强肾的气化、固摄功能为治疗肾病的根本原则。临证时根据肾精、气、阴、阳虚损不同及程度差别,而分别选用填精、补气、滋阴、温阳之法,或合并用药。护肾固本既可“未病先防”,也可“已病防变”,及时采取对策,防其步入肾脏功能严重损害状态。


维护肾气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药上常在辨证治疗方中,根据患者脏腑亏损程度佐以益肾之品,如川续断、杜仲、枸杞子、地黄、山萸肉之类。其二,常据“阴阳互根”之理,于温肾之剂中佐入首乌、白蒺藜、怀牛膝、山萸肉之属,以达“阴中求阳”;在滋肾方中伍以淡附片、肉桂、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等,以期“阳中求阴”,并少佐积壳、陈皮、香橼皮、佛手以防腻滞。


3.重视胃气,颐养后天


3.1脾气充盛,水湿无源脾胃的运化、转输是水液代谢的重要一环。


慢性肾病虽病本在肾但脾胃与肾密切相关,特别是‘水肿”“肾劳”癃闭”“淋证”等疾患,其病理因素中的“湿”邪在疾病的发,发展、预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脾失健运,湿邪留恋,则发生水肿等肾系病证。脾的固摄功能失常也可导致精微物质下池而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


脾为水湿之户枢,与肾同主升清降浊。脾气充盛,则水湿无源田。邹师强调治疗肾病必须详察脾胃的盛衰,认为维护中气与维护肾气一样重要。慢性肾病患者脾胃气虚者,参选参苓白术散、健脾丸加减。兼中虚气滞者须调畅气机,于补气方加陈皮、佛手或砂仁、蔻仁,或积壳、苏梗等或用香砂六君丸加减。脾虚湿困者宜运脾化湿,投以胃苓汤、藿香正气散加减。


3.2调理脾胃,补养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邹师治疗慢性肾脏病,就十分注意调理脾胃,以补养先天。认为脾胃的强弱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况且药物的作用也依赖于脾胃的敷布与转输。此外,益气滋肾养阴之品大多滋腻助湿,脾胃之气不旺,则虚不受补,徒增其害。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可使“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在慢性肾衰竭阶段,由于脾胃健运失职,升降失调,常见胃气上逆,呕恶不止,不思饮食,宜和胃降逆,以旋覆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左金丸等化裁运用。


3.3慎防苦寒、峻猛之剂败伤胃气。


邹师十分强调应慎防苦寒、峻猛之剂伤败胃气。即使小量短期使用,亦非常注意药物间配合,以监制其偏,常用药对有黄柏配苍术,知母、黄柏配肉桂,黄连配吴萸等。在遣方用药时,健脾益气化湿为常用之法,因脾胃健运,可绝其生湿之源,常用六君子汤加减。对慢性肾衰竭湿浊证使用大黄通腑泄浊时,因患者需长期服药,生大黄大量或久用,则易苦寒败胃,损伤脾胃之气,主张以制者为宜,且用量以每日大便2~3次为宜,制大黄虽泻下力缓,但同样可达促进肠道毒素排泄,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3.4慎防肾毒性药物损伤肾气


邹师认为小儿肾气未充,脏腑全而未壮;老人肾气已衰,精气不足,故有肾毒性的中西药物尤易损伤肾气。小儿和老年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影响的中西药物,慎防药物损伤肾气,必须使用者,结合保肾治疗,减轻肾毒性损伤。


3.5清肺利咽,防邪蕴肺传肾


感受外邪、肺卫失和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感受外邪,肺卫失和,可见咽喉红肿疼痛,咽痒而干,扁桃体肿大或发热、咳嗽。邹师认为此乃风邪热毒蕴结咽喉,不可忽视。重者先祛邪,后扶正,方药专以清肺利咽,缓图治肾,常选用玄麦甘桔汤及银翘散加减。轻者健脾化湿方佐以利咽祛邪之品,如桔梗、牛蒡子、银花等。


3.6疏达清里,避免疮毒内归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


若湿热之邪蕴于肌肤,郁久则热盛成毒,湿毒壅阻局部,则化为痈疡疮疾。若不能及时清解消透,则肺失宣降而致水道不通,水湿运行受阻,溢于肌肤四肢,发为水肿;或湿毒内归,下焦热盛,则可灼伤肾络而为血尿。邹师强调对合并皮肤感染的慢性肾病患者,要注意早期疏达清里,避免疮毒内归,发生或加重肾病,导致原有肾疾病情进展。


择其医案2则,以飨同道。


1 益肾和络清利法治疗滑精


秦某某,男,54岁。2012年7月3日初诊,患者有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病史多年,4年前开始滑精频作,转诊各地医院疗效不佳。自服 “补肾”药物后有短暂疗效,但夫妻性生活后滑精再作。就诊时感腰酸腰痛,尿频涩,活动后有低热感,口咽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略弦。


处方:续断15g,桑寄生15g,制狗脊15g,金樱子15g,覆盆子15g,菟丝子15g,生黄芪30g,生地黄10g,山萸肉10g,五味子6g,虎杖15g,怀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知母10g,黄柏10g,车前草15g,白茅根15g,芦根15g。每日1剂,14剂。


2012年7月18二诊:服药后滑精症状明显好转,无腰痛乏力,无低热咽痛,纳谷可,二便调,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原方去怀牛膝,加制黄精20g。继服14剂。


2012年8月1日三诊:滑精症状消失,腰酸痛好转,口干不著,舌质红,边有齿痕,脉细。宗补肾固涩,补气养阴,和络清利法续进。原方去怀牛膝、虎杖,加制黄精20g,川石斛20g。30剂巩固疗效。


按:滑精为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多属遗精重症。本例患者病机属肾气阴两虚,精关不固;下焦湿热,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以益肾固涩,补气养阴,和络清利法治疗。邹燕勤教授善用和络之法,是其学术思想特点之一。方中:

桃仁、红花活血和络,

续断、桑寄生、制狗脊、虎杖祛风湿而和络,

蒲公英、紫花地丁、知母、黄柏除湿热阻络,

车前草、白茅根利尿而通络。

脉络通则气机畅,肾藏精则精关固。因气阴两虚为本,恐清利湿热之苦寒药伤阴,故加入制黄精、川石斛补肾益气,养阴清热。《名医别录》云 “黄精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药性切用》曰 “石斛平胃气而除虚热,益肾阴而安神志”。


2 补气益肾固涩法治疗滑精


朱某,男,34岁。2012年7月11日初诊,患者15岁开始染上手淫习惯,后梦遗、滑精频作。就诊时感腰酸乏力,肢冷畏寒,小溲短涩无力,食纳可,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时有腹胀,梦多易醒,易汗出,舌质红,苔少,脉细。处方:太子参10g,生黄芪30g,生地黄10g,山萸肉10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天冬15g,麦冬15g,川石斛15g,续断10g,桑寄生15g,金樱子15g,覆盆子15g,菟丝子15g,五味子6g,合欢皮30g,首乌藤30g,茯神30g,炒芡实20g,佛手片10g,小红枣10g,炙甘草5g。每日1剂,14剂。


2012年7月25日二诊:药后滑精减少,仍梦多遗泄,头面及上半身汗出较多,口苦腹胀,矢气多,舌尖红,苔薄少,脉细。原方去小红枣,加知母10g,黄柏10g,黄连3g。


2012年8月15日三诊:滑精症状消失,偶有梦遗。腰酸乏力好转,尿频,无尿痛,无口干口苦,汗出减少,腹中胀气,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原方去小红枣,加知母10g,黄柏10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30剂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机复杂,以肾气不固为基本病理。病位在肾,涉及心、脾、肝。病机中夹杂心肾不交,君相火旺,心脾气虚,肝肾阴虚。故以补气益肾固涩为治疗大法,方中以金樱子、覆盆子、山萸肉、五味子、芡实固涩为要,以合欢皮、首乌藤、茯神养心安神,以黄连清心火,以知母、黄柏泄相火,佛手、谷麦芽醒脾和胃。邹燕勤教授继承其父邹云翔教授 “保肾元”思想,提出 “维护肾气,调摄阴阳”治疗原则。邹燕勤教授认为补肾既不可过于温燥,又要防止滋腻碍胃,还应详辨阴阳。平补当选续断、桑寄生,其中续断为“疏利气血筋骨第一药”,桑寄生乃腰膝痛痹专药,助筋骨,益血脉。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