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开始全程追溯,千亿市场或生变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3-02 16:33 回复:0 关注量:37

现代化的中药材物流体系正在形成,最新进展如何?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开展本市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取了上海5家知名中医院和8家药企作为试点,支持使用溯源饮片,并鼓励优质优价,提升中药饮片品质。上海的动作,意味着国内的中药饮片质量追溯工作,向着实战应用又迈进了一步。


但在过去的5年多,中药全程质量追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举步维艰,这一次上海的尝试,能在全国推广进而撼动千亿中药饮片市场格局吗?




笔者对此并不乐观,为何这么说?我们不妨理清以下问题:


01 中药为什么要进行全程质量追溯?


1.1 中药全程质量追溯,是确保中医临床疗效的根本


众所周知,中药(含中成药、中药饮片和颗粒剂等)是中医临床的实战工具和武器,其中的核心是中药材,“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品质稳定高效,才能最大程度确保中医临床疗效。


但中药材原料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环节极为繁多,采集、生产、加工、炮制、包装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的中药商品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


在历史上,中药材“商帮经济”模式,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闭环贸易”,确保了中药原料来源的基本可控、可追溯,极大减少了掺杂使假、以次充优的可能性。


“医药合一”(如浙江胡庆余堂、北京同仁堂过去的前店后厂模式),又让中药炮制加工充分贴近临床实战,贴近中医生个性化需求。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更是让中药原料生产流通充分闭环。


但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由于过多中间环节参与,加上信息化水平过低,中药材来源、生产过程、加工炮制等过程不透明,部分环节甚至处于失控状态,进而极大影响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稳定。因此,开展中药全程质量追溯,首要目的就是要保障中医的临床疗效。


1.2 中药全程质量追溯,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手段


过去30多年,由于信息失灵、订单农业缺失,导致中药材生产屡屡大上大下,中药饮片企业建设低水平重复,产能严重过剩。特别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的中药材生产已远远无法满足全社会对中药“绿色、道地、无公害”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说,当前的中药生产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而实现中药材的“精准农业”、快速产销对接,就必然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中间环节,最终以信息化推动整个中药产业的提档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中药的全程质量追溯,是核心抓手。


1.3 中药原料的闭环流通,还是遏制囤积炒作的现实需要


过去5年,在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萎缩、中间流通环节减少背景下,“囤积炒作”成为传统贸易商主要盈利手段。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统计,2018年-2021年,国内中药材市场综合200指数的振幅高达18.96%,每年给中药材原料流通领域带来的损失超过380多亿元。


特别是近两年,伴随着全球性通货膨胀和“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刚性需求的中药材原料屡屡被“狙击炒作”,多个品种出现翻倍暴涨行情,紫苏子、车前子等品种价格甚至上涨超过5倍,已严重影响到民众用药需求和国家医保体系安全,甚至影响到中医药这个民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中药材原料全程追溯、闭环流通,则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环节参与,让国际国内“炒家”失去进出通道,进而减少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甚至被资本“卡脖子”的可能。


因此,国家无论在2016年发布的《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还是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都明确提出中药材原料的保障和质量追溯势在必行。


“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02 中药全程质量追溯为何难以推进?


2.1 根本上,是中药自身的标准体系出了问题


当前的中药标准,更多是“中医西化”的产物,以“含量指标”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更适宜于植物药开发、中药提取物等方向的质控,想符合中医实战需求实在勉为其难。


在这种背景下,中药材、中药饮片、颗粒剂和中成药的标准体系互为分割。例如,中药材更关注生产成本,只要能降低成本,啥化肥农药啥掺伪方法都敢用;中药饮片更关注形态外观,片形大“卖相好”就是好药;中成药和颗粒剂则更关注含量指标,只要含量够,可管你是野菊花、金银花枝梗还是叶子,只要有机会就往投料掺,而唯独没有人关注过中医临床需要什么。


中医临床需要什么样的中药原料?无非是来源明确、采收时间和生长周期合格、加工炮制方法合理,特别是要能满足中医生的个性化需求——一句话,你只需要告诉我这个中药原料是怎么来的、如何炮制即可。


例如,中医临床实战经验告诉我们,中药材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部位甚至是不同加工方法,均有不同的用法,黄皮瓜蒌温肺化痰、青皮瓜蒌清肺化痰;枯芩走上焦清肺热、条芩走下焦清肠道湿热,甘草尾可以利水、柴胡苗长于发汗……具体运用,自有中医师灵活应用。


但目前的标准体系,对于临床用药实践来说条框太多,如果不满足,还会面临处罚。按照这样的质控思路追溯出来的中药,如何能满足中医临床需要?


2.2 其次,是中药材基地建设缺乏动力




图:2018年,山东平邑铜石镇某龙头药企的金银花基地已经抛荒


中药材生产的基地化提了快30年,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引导和生产补贴,但收效甚微。


据笔者对国内绝大多数中药材生产基地实地考察,基本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找个合作社的地块戳块牌子了事。


为什么企业不愿意真正建立生产基地?两个字——“成本”。药农自己种药材,吃饭、劳力、劳动工具甚至生产资料都不要钱,还会日夜尽心呵护;而企业自建基地,一根草绳都得算上成本。


更关键的是,由于缺乏养护,基地高价种出来的药材,产量往往低于非基地生产地块,还未必比药农种的质量好。


后来很多企业尝试开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但又面临基层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你惦记他的利润,他惦记你的本金”,最终合同很难履约。


就笔者观察,近年来这种合作模式成功案例很少,货降价时企业被要求履行采购合同,货涨价时转头就可能被农户卖给其它上门的收购商。


一来二去,企业也就不愿费那事,还不如等货上门或产新收购了事。不过没有了基地化生产,中药质量又如何全程追溯?


2.3 最后,国内当前的质量追溯系统普遍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既缺乏对中医临床实际需求的了解,又没有深入调研中药材生产流通现状,当前国内的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普遍缺乏可操作性。


主要表现为界面不友好、环节过于繁琐,一线生产者难以接受;或面面俱到,更多流于形式,容易造假和敷衍了事;同时,安装追溯设备、设置质量追溯工作岗位、印制专门的溯源包装等,都要增加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在中药材产区和种植地块不断变迁背景下,这种缺乏实效的“质量追溯系统”,实在是劳民伤财。


03 中药全程质量追溯,该如何推进?


笔者以为,中药全程质量追溯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之功或某一环节突破就能解决问题,需要全产业链的配合、循序渐进,方可见真章、有实效。


3.1 首先,在标准上应关注中医临床需求简化溯源流程


一方面,重点追溯中药材原料的基源、产地、农药使用、生长周期、采收时间和初加工方法等,减少不必要的追溯项目;同时,严格倒查机制,针对上述环节建立对应的检验检测标准,而非单一的含量或浸出物标准,方可确保追溯的真实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3.2 其次,在政策上应支持和鼓励使用可溯源中药原料


要让企业有动力开展中药原料全程溯源,首先就应支持和鼓励使用可溯源的原料,形成制度保障。例如在跨省联合集采中,将使用可溯源原料的中成药、颗粒剂和中药饮片,单独划分标的,与非溯源原料划分成不同质量层次开展竞价;在医保体系内,提高对使用溯源原料中成药的报销比例和范围;强制要求中药注射剂企业和颗粒剂企业的核心原料,必须使用可溯源产品等。


3.3 再者,应加快产销对接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


中药材的生产流通,中间环节越少越容易质量追溯,而要实现这种快速产销对接,一方面要加快产业信息化建设,让供需双方透明;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第三方检测等配套服务保障能力,让产地供应商成为真正的法律主体,才能让企业的订单农业能落到实处。


从而使产业资本在原产地能真正为发展所用,能实现进出顺畅,而不是依赖“囤积炒作”手段盈利。


3.4 最后,中药全程质量追溯要循序渐进


多年实践证明,投资中医药产业是“慢工出细活”,需要一个长期投入和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质量追溯这个新生事物面前,能往前走一步算一步,不妨先从条件成熟的大宗品种、资源和产区集中品种或龙头企业核心原料着手,边干边完善,最后实现更多品种、更全面更深入的质量追溯。


在此方面,笔者认为至少在人参、三七、枸杞、西洋参、当归、党参、黄芪等30多品种上,目前已具备开展全程质量追溯可能,可作为先期试点品种。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