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方式 | 其他 |
---|---|
产品类别 | 菜架竹 |
结构 | 其他 |
类别 | 菜架竹 |
质量等级 | 一级 |
镀层 | 其他 |
品牌 | 久盛建材 |
苦竹,别名:伞柄竹,拉丁文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为禾本科,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该植物的嫩叶、嫩苗、根茎等均可供药用,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中药名分别为:苦竹叶、苦竹笋、苦竹茹、苦竹沥、苦竹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清痰等功效。
形态特征;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节间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长27-29厘米,节下方粉环明显;节内长约6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在幼竿的箨环还具一圈发达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节具5-7枝,枝稍开展。箨鞘革质,绿色,被较厚白粉,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背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易脱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繸耳不明显或无,具数条直立的短繸毛,易脱落而变无繸毛;箨舌截形,高约1-2毫米,淡绿色,被厚的脱落性白粉,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狭长披针形,开展,易向内卷折,腹面无毛,背面有白色不明显短绒毛,边缘具锯齿。末级小枝具3或4叶;叶鞘无毛,呈干草黄色,具细纵肋;无叶耳和箨口繸毛;叶舌紫红色,高约2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2-2.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下表面淡绿色,生有白色绒毛,尤以基部为甚,次脉4-8对,小横脉清楚,叶缘两侧有细锯齿;叶柄长约2毫米。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具3-6小穗,侧生于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节,基部为1片苞片所包围,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长4-7厘米,绿色或绿黄色,被白粉;小穗轴节长4-5毫米,一侧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无毛,为外稃所包围,顶端膨大呈杯状,边缘具短纤毛;颖3-5片,向上逐渐变大,**颖可为鳞片状,先端渐尖或短尖,背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颖较**颖宽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具9-11脉,有小横脉,顶端尖至具小尖头,无毛而被有较厚的白粉,上部边缘有极微细毛,因后者常脱落而变为无毛;内稃通常长于外稃,罕或与之等长,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纤毛,脊上具较密的纤毛,脊间密被较厚白粉和微毛;鳞被3,卵形或倒卵形,后方一片形较窄,上部边缘具纤毛;花药淡黄色,长约5毫米;子房狭窄,长约2毫米,无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头3,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笋期6月,花期4-5月。
苦竹的节间竹鞭细长,鞭根较少,长芽的一侧无沟槽,鞭上的侧芽既可以抽出新鞭,又可以发笋成竹,竹鞭一般多分布在25厘米以内的土壤上层,靠鞭梢横向生长,起伏前进。但在疏松肥沃的山谷或下坡土壤中,鞭根入土较浅,且鞭径大,鞭节长,起伏变化小,鞭梢一年生长量可高达3-4米。而在土层较瘠薄的山坡上部或山脊,鞭根分布较深,且鞭径小,鞭节短,起伏变化大,鞭梢生长缓慢。
苦竹秆基的节间较长,竹根少,两侧有芽眼2-6枚,既可以发育成竹鞭,在土中横向生长;也可抽笋长成新竹秆,成丛生长。在肥沃土壤中,由于鞭梢生长和竹秆顶端生长优势,促进竹秆秆基的芽眼一直处于休上眠状态,从而使芽眼失去萌发力,只靠竹鞭上的侧芽长出新竹秆,呈稀疏散生,表现出与散生竹竹林相同的特点。在瘠薄土壤条件下,苦竹秆基的芽眼一般萌发抽笋,长出成丛竹秆,表现出丛生的特征 (二)竹笋的生长 苦竹鞭上的笋芽从发育分化到膨大出土,一般从1月开始,至5月止,历时120-150天。出笋一般在4月中下旬,笋期30-40天。同一林分,林缘要比林内出笋早7-10天。 (三)竹笋——幼竹的秆形生长 竹笋出土后,根据生长速度不同,幼竹高生长阶段,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四个阶段,历时40-50天。 初期:生长缓慢,每日生长量1-3cm,约12-15天; 上升期:生长加快,每日生长量5-10cm,约5-7天; 盛期:生长速度已达高峰,每天生长量达10-30cm,约10-12天;末期:生长减慢,每天生长量仅达10-15cm以下,10天左右,笋几乎全部脱落,新枝开始生长。 (四)成竹的材质生长 幼竹秆形生长结束后**转入材质生长阶段。1年生的成竹为幼龄竹,2-3年竹为壮龄竹,4-5年生竹为老龄竹。 (五)竹子换叶期 苦竹成竹后,每年换叶一次,换叶期为3-5月。苦竹一边换叶,一边长新叶,没有明显的换叶高峰期。因此,苦竹笋没有大小年的现象。 3地理分布 主产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杭州灵隐寺。 山地普遍**,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在土层疏松深厚处,生长良好,呈散生状;土层薄处,则丛生而作灌木状。低山、丘陵、平地均能生长。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3]福建山地以自然**居多,或散生于林下,闽中尤溪一带有大面积分布。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4品种分类 大明竹、川竹、宜兴苦竹、硬头苦竹、高舌苦竹、衢县苦竹、垂枝苦竹、长叶苦竹、
斑苦竹、秋竹、短穗竹、大黄苦竹、小黄苦竹、肿节竹、黄条金刚竹、烂头苦竹、螺节竹。
苦竹常来用作;用于支架豆角、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的小竹竿(直径1.5---2公分左右),有时亦用于支架药材五味子、山药……等,所以也叫药架竹。北方地区通称架竿,南方地区也叫豆瓜扦。广泛用于瓜豆、花卉、葡萄、药材、幼树……等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