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温
- 味:甘
- 归经:归胃
三七的药效,为历代医家所肯定及推崇,现代三七的药用价值更得益于不断更新的医药科学研究,在药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本草纲目》(1578年):"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汇言》(1642年):"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本草求真》(1778年):"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玉楸药解》(1860年):"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医学衷中参西录》(1904~1924年):"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_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_。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_宜与鸦胆子并用)_,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_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_。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_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_。""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中国医药大辞典》 (1912年):"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中药大辞典》( 1997 年版)“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三七被人们誉为“人参之王”,其总皂甙含量约为 12%,是三七主要药理活性成分;现从三七中分离得到20种达玛烷(Dammarane)型皂甙,根据水解后次皂甙元结构的不同,分为人参皂甙(Ginsenoside)Rg、Rb、Ro、三种类型,包括:人参皂甙Rg1、Rg2、Rb1、Rb2、Rb3、Rc、Rd、Re、Rh、F2、三七皂甙R1、R2、R3、R6、Fa、Fc、Fe、R4等;并含有三七黄酮A、三七黄酮B、挥发油、生物碱、多糖、氨基酸-β-草酰基-L-a、β-二氨基丙酸(deneichine)等有效成分。从这些有效成分中,三七的药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八大功效: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扩张血管的作用;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抗炎症作用;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 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抗肿瘤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