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药材百科首页 药材百科列表 频道列表

走近中药,茯苓被古代中医称为“全身是宝”,这几点常识要了解

楼主 中药网管理员0104

茯苓,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里,茯苓被列为“上品”,认为“久服能轻身延年,辟谷成仙”。


从《神农本草经》对茯苓的介绍看来,剔除“成仙”这样夸张的部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茯苓在养生方面是有很广的用途的。



现代科学认为,茯苓其实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可入药的部分可以分为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神木及茯苓皮。


可以说,从它附着寄生的木头开始,直到包裹它的外皮,都可以入药。所以,古代中医形容茯苓为“一身都是宝”。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茯苓就是一味健脾益气的中药,它性味甘淡而平,主要能入心脾肺肾四经,但更常被归纳为淡渗利湿之品。



既然被称为“全身是宝”,我们就有必要全方位来细察茯苓,如下五个方面的知识要了解:


1、 茯苓皮:


茯苓菌核最外层的粗皮,叫做茯苓皮。它味甘淡而性平,主要就是能利水消肿。李时珍形容它“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气,胜似大腹皮”。


可以说,茯苓皮主要就是能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效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2、白茯苓:


茯苓在加工时,主要就是将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者小块,这就是最常用的白茯苓。它味甘淡而性平,也能入心、 脾、肺、肾经。


白茯苓的功用,主要有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两个方面。历代中医常将其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及痰饮等水湿、脾虚诸证。


《本草纲目》对茯苓的介绍是:“逐水缓脾, 生津导气, 平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泻膀胱, 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一般来说,如果只写茯苓,惯例就是默认指的白茯苓。


3、赤茯苓: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赤茯苓和白茯苓是两种不同的茯苓。其实,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外层粗皮下的一层菌核,外观为赤色,这就是“赤茯苓”。赤茯苓之下,颜色渐渐变白,也就是白茯苓。


赤茯苓的性味也是甘平,也能入心、脾、胃、肺、肾四经。相对于白茯苓来说,赤茯苓长于宁心安神、利窍行水、清利湿热,尤其擅长于泻心、小肠、膀胱之湿热。


古代中医对赤茯苓的运用,常见的有小便短赤、淋漓不畅、泻痢,以及心烦不宁诸证。



陶弘景曾有一句话区分赤茯苓和白茯苓:“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也就是说,白茯苓更偏于健脾益气,而赤茯苓更偏于利水渗湿。


4、茯神:


由于茯苓是附着、并围绕松树根而生长的真菌菌核。所以,带有松根的白茯苓,切成方形薄片,就称为茯神,别名“抱木”,这个别名就非常形象了。


“茯神”这个名字首见于《名医别录》, 书中对它的描述是:(茯神)甘淡,性平,入心、脾经。功能宁心、安神、利水。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本草经疏》是这样介绍茯神的: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


由此可见,茯神味平,其性味和茯苓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归经上略有差异,茯苓擅长于入脾肾二经,茯神擅长于入心经。茯苓健脾强于茯神,茯神养心安神优于茯苓。


5、茯神木:


茯神木,顾名思义,就是茯苓抱着生长的那根松树根,说得比较专业点,就是茯苓菌核中间的松根。



茯神木性甘而味平,有平肝安神之功。历代中医常将其用于惊悸健忘、中风不语,脚气、 转筋。


《本草纲目》对茯神木的介绍:茯神木主治偏风,口面斜, 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 虚而健忘,治脚气痹痛, 诸筋牵缩。



最后再总结一下,如果只说茯苓,名义上应该就可以包括上述5个部分。但在实际运用中,中医方剂里的“茯苓”,大多时候其实专指白茯苓。其余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茯神木,都需要特别注明。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已经到底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