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玄参
【英文名】:
Figwort Root
【拼音】:
Xuán Shēn
【别名】:
重台、正马、玄台、鹿肠、鬼藏、端、咸、逐马、馥草、黑参、野脂麻、元参、山当归、水萝卜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味甘;苦;咸;性微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雷公、扁鹊:苦,无毒。岐伯:咸。李氏:寒。
③《药品化义》:味微苦微咸略甘,性凉。
【归经】:
入肺、肾经。
①《药类法象》:足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肾三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胃三经。
【入药部分】: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产地和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南方各地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长圆柱形或纺锤形。茎具四棱,有沟纹。下部叶对生,上部叶有的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10~15cm,边缘具细锯齿,齿缘反卷,骨质,并有突尖。聚伞圆锥花序大而疏散,轴上有腺毛;花萼5裂,裂片边缘膜片;花冠褐紫色,上唇长于下唇;退化雄蕊近圆形。蒴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②《本草经集注》:恶黄耆、干姜、火枣、山茱萸。反黎芦。
③《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髀虚泄泻,并不宜服。
④《医林纂要》:虚寒则忌。
【玄参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藏。
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附方】:
①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②治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③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④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药捣筛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惠方》玄参散)
⑤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
⑥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⑦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⑧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