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发源于青藏高原,
它融合了中医药及古印度、
古阿拉伯等地的医学成就,
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特完整的医疗体系。
据传说在公元8世纪中叶成书的《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典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有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绝大部分药种至今仍在使用。
《四部医典》又名《居悉》,为公元8世纪宇妥·云丹贡布所编著。《四部医典》首次提出生理解剖的三因学说和药物学的六味、八性、十七种效能的藏医药基本理论,还记载了各种疾病的分类、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收载药物1002种,方剂400个。
1840年问世的《晶珠本草》,是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者所著。《晶珠本草》总结了历代本草之精华,记载珍宝类药165味;石类药物549味;土类药31味;汁液类药150味;树(茎、干、枝)类药182味;湿生草类142味;旱生草类药266味;盐碱类药59味;动物类药448味;作物类药42味;水类药121味;七类药11味;炮制加工类药82味等,总共载药物2294味,是历代藏医药典籍中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经典著作。其中积累对矿物药的认识,包括药效、药理、毒性及炮制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该书把矿物药分为以下四类:
一、珍宝类药物(分不熔和可熔性两类)
不熔性珍宝有金刚石、玉石、蓝宝石、吠琉璃、映红、曲亮、曲强奈喇、铜墨、刀拉、翡翠、蛇宝、如意石、水晶、珊瑚、司亮、花斑璃、红玛瑙、琥珀、珍珠等42种,104味。
可熔性的珍宝类药物有金(黄金、赤金)、银、水银、红铜、铁、铁锈、霹雳铁、铁陨石、青铜、黄铜、锡、铅、锌等15种,61味。总共57种,165味。
二、石类药物(分不熔和可熔性两类)
可熔性石类约有:如磁石、金、银矿石、花蕊石、锡矿等14种,22味;
不熔性石类药有赤石、甘石、寒水石、猪头石、石燕、石脑、石胆、龙脑石、云母石、石青、滑石等49种,527味。总共63种,549味。
三、土类药物(分天然和炮制两类)
如金砂、禹粮土、黄丹、靛青、碱土、獭洞土等17种,31味。还有精华类药物如石膏、地松脂(系含金、银、铜、铁、锡、锌等的单一矿复含矿岩中渗出的汁液,凝结成块状物)等。
四、盐碱类药物
如大青盐、光明盐、紫砂和白秋石盐等约40种59味。
矿物藏药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自然生存与社会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有意识地试用和观察所积累的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它是藏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矿物藏药方剂的配伍及炮制工艺的传承,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特殊的种类与青藏高原特异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然的无污染特性,使藏药的有效成分及活性成分含量都高于其他民族药物,成为中国民族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珍贵矿物药为主要成分的藏药方剂配伍及其传统的炮制技艺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并用专门的方式记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