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爪草
【历史沿革】
猫爪草历代本草未见收载。1957,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充所河南药用植物调查队,在河南省信阳地区调查发现民间用猫爪草治疔淋巴腺结核,不论结核大小或是否化脓都有较好的疗效。猫爪草始见于《中药通报》。其后,收载于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的《中药材手册》(1959年)。由于疗效确切,《中国药典》197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和200年版一部均收载。
河南、湖北和南等省民间有用小毛茛的全草入药。
别名:猫爪儿草、三散草。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干燥块根。
【植物特征】
一年生草本。簇生多数肉质小块根,块根卵球形或纺锤形,顶端质硬,形似猫爪,直径3-5毫米。茎铺散,高5-20厘米,多分枝,较柔软,大多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形状多变,单叶或3出复叶,宽卵形至圆肾形,长5-40毫米,宽4-25毫米,小叶3浅裂至3深裂或多次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线形,无毛;叶柄长6-10厘米。茎生叶无柄,叶片较小,全裂或细裂,裂片线形,宽1-3毫米。花单生茎顶和分枝顶端,直径1-1.5厘米;萼片5-7,长3-4毫米,外面疏生柔毛;花瓣5-7或更多,黄色或后变白色,倒卵形,长6-8毫米,基部有长约0.8毫米的爪,蜜槽棱形;花药长约1毫米;花托无毛。聚合果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瘦果卵球形,长约1.5毫米,无毛,边缘有纵肋,喙细短,长约0.5毫米。花期早,春季3月开花,果期4月至7月。
【生态环境】
生于平原湿草地或田边荒地。
【主要产地】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野、家)、信阳市光山县(野、家)、淮滨县(野);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野)、宜春市高安市(野);安徽省淮安市、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滁州市定远县(野)、宣城市宣州区古泉镇、广德县、宁国市港口镇、滁州市全椒县(野)、滁州市凤阳县(野);湖北省随州市等。
【采集方式】
春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抢水洗净,干燥。
【性状】
本品由数个至数十个纺锤形的块根簇生,形似猫爪,长3~10mm,直径2~3mm,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久存色泽变深,微有纵皱纹,并有点状须根痕和残留须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空心或实心,粉性。气微,味微甘。
【习用分级】
均为统货,不分等级。以身干、色黄褐、质坚实饱满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甘、辛,温。归肝、肺经。
【功能与主治】
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含量测定】
水分 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8.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4.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