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专家
被提问:0
人气:160
回答:0
被采纳:0
采纳率:100%

何成瑶,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届贵州省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师承工作申请博士学位继承人指导教师。



13:30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堂诊室内,何成瑶还在与最后一位病人沟通,此时,83岁的老人家已经坐诊了5个多小时。



“何妈妈的号不好挂,我都是提前十多天约的号,老人家看得好!”



每次何成瑶坐诊,从各地慕名前来的患者总是早早等候。



何成瑶



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届贵州省名中医……何成瑶有很多头衔,“黔西第一把刀”“何菩萨”……病患们又赋予了她许多嘉名,这些身份无不彰显着她的医学建树。



自19岁学医入门到83岁坚持坐诊,64年从医路上,何成瑶经历了从西医向中医的转变,最后走上一条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但从未改变的,是她的进取、钻研与医者仁心。



“黔西第一把刀”



1938年,何成瑶出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家人便对她寄予厚望,但没人想到,她会走上漫漫从医路。



她3岁那年,祖母生病,一个“张老爷”为祖母医好了病,从此,医生在何成瑶心里就留下了“会治病,很厉害”的印象。



1957年,何成瑶站在了填报大学志愿的人生路口。当时,恰巧祖母生病,看到医生们进进出出治病的场景,何成瑶毅然决定报考医学院。“当时觉得医生很神圣,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崇拜。”



她从医的那些年,医疗资源十分紧缺。1962年10月,何成瑶被统一分配到毕节市黔西县医院(黔西县现为黔西市),是县医院第一个大学生。



整个黔西县医院只有内外两个专科,原本想去内科的何成瑶被分到了人手紧张的外科,虽然心里有些打鼓,但还是硬着头皮上。



上岗半个月,何成瑶就遇上一名情况危急的难产产妇,需要用产钳把产儿“夹”出来。“产钳技术最难、风险最大,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子宫破裂大出血。”



何成瑶首次独立操作大获成功,保得母子平安。医院同事为她的果断勇敢和专业技术所折服。后来,她上手术台的机会越来越多,平均每周手术4台次,12年里,她主刀手术2500台次以上,“黔西第一把刀”的美誉逐渐叫响。



得于学生时期的扎实基础,何成瑶自身形成了全面医学体系,在黔西县医院的12年,她逐渐由外科医生发展为全科医生。



在吃不饱的年代,何成瑶最常遇到的患者是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治疗办法需要开刀把阻塞的蛔虫一条条取出来。



至于更安全的方法,她一直在思考探索。一天,她在《健康报》上看到一剂乌梅汤汤剂驱蛔的方子。



“蛔虫恶酸,用乌梅汤灌肠虫子就动了起来,再配合驱虫的药,虫子很快就排了出来,就避免了开刀。”这是何成瑶在临床上首次使用中药,这一试,她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的从医岁月中,何成瑶又结合中药救活了一例破伤风患者,改变了当时破伤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至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在我心里越扎越深。”



“步履坚定的中西结合之路”



“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来找我看病,就是给我出卷,我要竭尽所能交出一张完美答卷。” 这是何成瑶64年放在心上的话。



83岁的她瘦瘦小小地坐在诊室,一手号脉一边皱着眉头详细询问,一个问题都不含糊。直到候诊的病人清零,她走下诊位扶着腰笑着说,“我前几天刚摔了一跤,腰痛。”



何成瑶医身病也对症心病,在她看来,不孕不育症病疗程长,病因复杂,就诊人往往心理压力非常大,看病同时要做心理辅导、建立信心。



一次,何成瑶接诊了一个原发性不孕的女病患,每次来总是神态压抑,何成瑶找了个借口把婆婆请出去。



女患者后来放声大哭,结婚已有两三年,迟迟不能怀孕,心理压力非常大。“你不要想别的,放下心理包袱,放心配合治疗,我们会给你看好的……”何成瑶暖心安慰她。



如今,患者的压抑早已变为喜悦,1岁多的孩子健康成长。“何医生是送子的活菩萨。”病人们相互言传,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各地的求医者纷纷前来。



在诊疗方面,何成瑶步履坚定地走中西结合之路。1974年,何成瑶从黔西回到贵阳进修,她选择向往但更具挑战性的中医,后进入贵阳中医学院专攻中医妇科、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的医教研之路。



何成瑶教授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



为了精进医术,她多次参加脱产学习、出省进修,用勤奋和执着克服着西医转中医的重重困难。



在学院,何成瑶对川、陕、晋、鄂4省的中医或西医高等学校、研究所等15个单位的学术走访,相关学会的学术交流等钻研学习,与国内中医妇科名家卓启墀老师跟师学习实践,对自身专长形成支撑作用。



数几十年学习实践,何成瑶具有了中医、西医两套本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长以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主论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尤其是在不孕不育防治上,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希望。



由于外科基础扎实,她在妇科各类大中手术屡获成功,指名请她主刀或临场指导的情况数不胜数,号源更是提前半个月才约得上。在她主持的科室建设下,贵中医大二附院妇产科具有更多的中西医结合优势。



“建室传承,杏林挺秀”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是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力量。”千年中医生生不息,靠的就是代代传承,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何成瑶格外重视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工作。



2008年起,何成瑶连续担任了全国中医的3次师承、1次优秀人才研修的指导老师,倾其所知、所悟、所能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们追随的方向。



曹俊岩是贵中医大二附院妇科副教授,也是何成瑶第五批师承的徒弟。



“何老师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视临床为带教的重中之重,总是结合病例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曹俊岩回忆起跟随何成瑶学习的日子,每当遇上病人,师父总会支起耳朵认真地听弟子辨一辨症型,说一说检查结果,才开始点评、补充理论知识,或穿插些中医妇科学、西医妇产科学的新动态、新成果等前沿信息。



“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能很快掌握相关技术且印象深刻,增强了我们的独立临床能力。”曹俊岩说。



何成瑶热爱学习,长期保有读书的习惯,因此,她又极为重视学员在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她常常教导徒弟们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积淀。“不论原学中医、西医,特别是西医,都要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等‘三基’。”还总是建议学员们多读些文史哲书籍,拓展国学知识。



如今,曹俊岩已经开始自己带学生了,但她仍记得师父的这个要求,规定自己的学生必须定期分享读书心得,加强中医理论基础。



已是耄耋之年的何成瑶,现在虽然已经不进病房了,但她坐诊时仍会带着学生,细致教学,并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学生从思想、学习到生活全面关心。



13年来,她先后带出3批9个徒弟,如今都已成长为各大医院的业务骨干,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医妇科人才梯队和学术传承链。



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附二院的妇科团队都沿着何成瑶的方向前行,将她的学术思想进行推广。



“何老师就是我们的标杆,无论在医术、医德还是师德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曹俊岩说。



如今,何成瑶退休后又继续坚守岗位23年,从未想过停止。她说:“中医是国家瑰宝,只要我在一天,就要更好地发挥中医特长为我的病人服务一天,为中医学的发扬传承奋斗一天。”


向TA提问
 
已经到底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