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始登历史舞台,地域大致是今长江以南地区,尤以江苏地区为主。此地历代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诞生了不少医学流派,如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及龙砂医派等,统称为吴地医派,顾名思义这些医派在地域上皆隶属吴地。
其中吴门医派主要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并往外辐射,学术思想方面则以吴又可、叶天士及薛雪等温病学派医家的观点为核心。然而目前在吴门医派的概念上,出现了混淆的现象,即学术界时有将吴门医派错误理解为吴地医派,如果这样认识,那虞山医派、孟河医派及龙砂医派等皆属于其分支,然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亦有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医派者。以虞山医派为例,其是吴地常熟地区形成的医学流派,因目前常熟行政区域属于苏州,故学术界很多观点认为虞山医派是吴门医派的分支,然诞生于江阴的龙砂医派并未有此说法,只因目前江阴不属于苏州市,但在1953年至1983年,江阴亦属于苏州的管辖范围,如此看来龙砂医派是否也可看作是吴门医派的分支?显然不是。由此可知,中医流派的划分不应仅以行政区域,尤其是地域大小来划分,否则诞生于孟河镇的孟河医派何以能辐射至整个常州地区,甚至更广范围。
中医学术流派的区分当以学术传承脉络及学术贡献为准绳,这是流派真正的学术价值所在,以此思路观之,江南吴地这些医学流派的学术特点就显而易见了。如虞山医派,其是以明代赵开美刊刻《仲景全书》为其学术流派成熟的里程牌,后又经缪希雍、喻嘉言、柯韵伯、钱天来及余听鸿等一大批伤寒大家的传承发展而逐渐形成,当属伤寒学派的范畴,此与以温病学为主的吴门医派有着显著差别。此外,虞山医派缪希雍根据江南的地域特点、患者体质等因素提出“伤寒时地议”,强调当因时、因地、因人看待张仲景学说,从而形成了温病学的萌芽,且缪氏脾阴说、内虚暗风说等学术思想被百年后吴门医派叶天士等医家所继承。以此角度来看,虞山医派当为吴门医派之师。
当然吴地医派之间亦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如孟河医派的马培之晚年就在苏州定居看诊,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誉。又如虞山医派缪希雍一生多游历,其与孟河医派的启蒙医家王肯堂多有交集,促进了虞山学术思想的传播;而孟河医派余听鸿寓居常熟,行医济世,成为虞山医派内外科兼修的重要代表人物。
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医派的学术思想早已相互联系并密切交织,所以我们在认识各地医学流派时,须以整体的眼光、动态的思维去研习吴地的医学思想,正所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