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10位来自全国的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何蓉蓉是其中一位获奖者。她扎根中医药科学研究,聚焦解决中医药作用原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解决制约中药品种药效评价难的技术问题。
何蓉蓉现场分享了自己如何“阴差阳错”就读中药学专业,从迷茫、对学科不自信到克服种种困难、专注研究“上火”并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成长经历。她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珍惜时代给予的好政策、好平台,付出更大的努力,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
从“专业迷茫”到将冷门研究领域推向现代研究
“我步入这个领域纯属是一种阴差阳错的缘分。”何蓉蓉说,大学选专业时,她的理想专业是药学,当看到自己最后录取的专业是多了一个“中”字的“中药学”时,她瞬间迷茫了。
然而,缘分总是奇妙的,当何蓉蓉开始学习后,她很快发现4年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她又继续了攻读了硕士、博士,不间断学习了9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才认识到这个学科是需要我们在掌握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中医理论和中药等知识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何蓉蓉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和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对学科的不自信。她说:“我总认为自己的研究不够‘高大上’,比如我的博士课题的研究是——什么是‘上火’?为什么凉茶能泻火?泻火又有什么健康作用?这和我当初想研发新药来挽救生命的梦想相差甚远。”
幸运的是,在导师等指导团队的大力帮助下,何蓉蓉将这个研究从冷门推向了现代研究。
何蓉蓉介绍说:“采用交叉学科技术阐明了中医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利用物理模型、数学分析等数理手段,我们解析了‘上火’。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还构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解决了‘上火’病理状态的物质基础。”
同时,面对人民生命健康,她与团队在研究中揭示了“上火”虽然不是病,但是却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易感性的发生,广泛存在于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因此,根据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在‘上火’阶段早用中药干预,以免疾病进展到重大疾病的阶段,制定‘早防早治’的策略。”何蓉蓉说。
在基础研究之上,他们还对已有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研发中药健康新产品,产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应,研究成果发表在中英文杂志上,吸引了世界同行的关注。
在何蓉蓉以及团队的努力下,经过10多年研究,有关“上火”的诊断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标准。
坚定信心,挖掘好中医药科技资源
何蓉蓉在分享中说,要发展中医药事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做中医药研究完全拥有自信的资本,因为我们的中医药就是非常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我们应该把它挖掘好,为现代医学事业做贡献”。
面对创新要求,何蓉蓉认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建立更多的中医药研究的新范式。她还表示,青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青年的中医药科学工作者要为我们中医药产业的全方面发展奋力前行”。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邓潇丽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