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生,78岁,首届全国名中医,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他从事岐黄之术、育人之业五十余载,在职时为学校、医院发展勤恳耕耘,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退休后发挥余热,把全部心血放在了中医传承和关心下一代事业上。
勤学苦研厚植中医情怀
20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和研究生教育。在当地医院支持下,戴永生考上了贵阳中医学院(现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班。为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学院专门聘请了著名中医学家程士德、方药中讲授运气学说、人体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等,让戴永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医学的认识。在此期间,他还得到贵阳中医学院院长袁家玑教授的指导。
袁家玑对弟子指导不分课内课外,当时戴永生在学习中医经典后写成《脉学初探》一文,请老师评阅。袁家玑看后写道:“本文仅限《素问》脉学综述,但《素问》脉学所包甚多,不能全部叙述,应加以说明,用几句话就可以。所用资料是可以的,综合得也好,本文可投学报。”短短的话语浸透了老一辈名医对弟子深研岐黄脉学的肯定与鼓励,由此激发了年轻的戴永生对中医四诊中脉学理论的不断探求。毕业后,戴永生留校任教,同时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出诊,在治病救人、立德树人中接续中医力量。
潜心问道结出学术硕果
数十年来,戴永生“遵循中医要继承,更要发展”的治学理念,在传承创新中医五行学说方面,提出中医五行源于自然观向、儒家“治国五行”、道家“治身五行”,中医“医学五行”的“一源而三歧”传承发展史观。
同时完善了中医五行方法论,构建了中医脏腑病机五行传变总规律和正反思维方法,创新中医五行辨证7类35个证候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医五行辨证纲领,在用于中医内科万余例病患诊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科研课题“中医五行系列研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载入《贵州年鉴》。
发挥余热关心青年成长
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戴永生认为,要做到在传道中树医德,授业中传医艺,解惑中求创新。他提出,对导师医教研成果的梳理是师承教育的前提,强化继承中医四诊基本功是提高诊病的手段,集中授课与延伸中医经典指导学习是教育源泉,发放导师临证医验补充资料是提高带教质量的保证,认真批阅弟子所写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是确保师承带教的关键。
自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以来,戴永生非常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把教育青年大学生及年轻医师成才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他深入基层,为在县级中医院实习的学生和工作的青年医生讲学;他走近学生,关注他们学业路上的困难,针对“如何学好中医”,在校园为学生开讲,身体力行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捐款;他参加班级活动,在主题班会上,他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奋斗路程;他积极指导、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青年教师、医生、学生在乡镇基层开展义诊。
戴永生深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10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他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注重探索和总结经验,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论文。目前,已经撰写材料10余万字。2008~2020年,他培养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7人,带教本科生182人、进修生20人,为入职青年教师及医生做岗前培训18场。
从医从教53年,戴永生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4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4项,编写论著5部,尤以《中医五行研究及临床应用》及《全国名中医戴永生临证医验学术心得》广受好评。现在,他仍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发挥余热。在坚守和奉献的路上,戴永生不辞艰辛,砥砺前行,继续书写着绚丽的人生篇章。(李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