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品酸、甜、苦、辣、咸。食品中的各种滋味都要靠我们去细细品味。但是有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即使没有进食过什么食物,就别提什么有异味的食物啦,可口腔中有时却会莫名奇妙地出现味道,比如我们常说的口苦、口酸等等,有的味道甚至会随着说话飘到口腔外,给自己造成尴尬。这是正常现象吗?有人认为是正常的,有人认为是消化不好,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对么?中医认为,这种异常的口味,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这又是为什么呢?真的是这样吗?
中医认为,口为肺胃之门户,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脉循咽连舌本,若这些脏腑发生病变,在出现全身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口内味觉异常。因此,患者口味异常变化常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辨证依据之一。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通,下输腑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口腔味道中医辨证施治祖国医学认为人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五脏是相通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口中是没有什么异味的,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口中出现苦、甜、咸、酸、辣、淡等异常味道,则说明五脏已经出现了功能障碍或出现了病象。
《黄帝内经》指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即若出现口苦则意味着可能有内在的毛病。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宜龙胆泻肝汤,方书日:“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总之,口苦内热多见,偏于肝胆二经。一般不作为主证治疗,热泻则口苦自除。
口甘:口内常觉味甜,饮白开水也甜,系脾经湿热,《内经)称之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故经常口甘味甜,以清热化湿为主,从脾论治。
口淡:吃东西时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在没吃东西时也感到口淡,舌苔多白而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感冒之后,身体欠佳;有的是胃肠吸收功能差。口淡者的身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因此对口淡不能等闲视之。
口臭:口中常觉臭味。常由邪结肠胃、胃火、肝火、脾虚、阴虚火旺所致。临床中常调理肝脾,降火清肠,去除口臭。可以用人参、茯苓、鸡内金可调理脾胃,再加菊花等清肝火,可去除口臭。
口咸:有些中年人,常感到口中有咸味,明显者好象口中含有几粒盐一样。一些中年或老年人常感口有咸味,有的还可感到轻度耳鸣,口微干而苦;感到腰酸痛;腰膝酸软或记忆力减退;或血压偏低,耳鸣。中医学认为这是肾虚津液上泛所致。现多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加知母、黄柏、肉桂等加以治疗。
口咸:中医认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
口辣:中医认为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上有麻辣感,皆属于肺热。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
口酸:中医认为是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酸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以上症状仅供朋友们参考。口中异味还与饮食、饮酒、吸烟、睡眠、药物等有关,当口中出现异味时,我们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找出病因。需要提示朋友们的是,朋友们的正传如果与我们描述的正传相对应,最好也不要盲目用药,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中医临床中还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辩证论治,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