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承蒙过中医恩泽,但是,关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具体关系、中医与儒道佛三大传统如何相互作用,我们却不甚了了。带着寻根溯源的浓厚兴趣,《市民》杂志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易学专家、中医哲学家,也是著名新安医学“张一帖”流派的传人张其成先生。
中医学说起源于黄老
《市民》:我知道您写过《中医哲学基础》一书,您能简单阐释一下“中医哲学”这个概念吗?
张其成:中医(包括中国各民族医学)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到今天并广泛使用的传统医学形式。中医的形成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中医就是建立在中医哲学的基础上,要想把中医搞清楚,就一定要知道它的哲学基础、文化背景是什么。中医哲学实际上是指中医对生命的根本看法,中医看待生命的思维方式,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基本特征。
中医的根本在于疗效,这是千百年来中医得以生存延续的原因,也是中医在国外逐渐发展壮大的原因。
《市民》: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生命观念,是不是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生命观有直接的观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维方式有过变化吗?
张其成: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确切地说是起源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那种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观、人体观,在中医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医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没什么变化,这种哲学思维一直统领到现在,指导着现在的中医。
《市民》: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是不是也贯穿了中国古人传统的哲学观和生命观?
张其成:是这样的。中医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它的起源是很早的,肯定早于哲学的形成。但中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形成的比较迟,一直到了《黄帝内经》才形成,。《黄帝内经》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医理论经典,我把它称为中国人的生命百科全书,它里面对生命有非常系统的一个看法,其是就贯穿着先秦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很有意思,它是唯一一本托名黄帝而保留到今天的奇书。里面充满了诸子百家尤其是黄老道家思想,当然也反映了儒家、兵家等其它学派的思想。它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然后在汉代被汇编成书。
以阴阳哲学为基础
《市民》:中医里有些基本范畴,比如“气”、“阴阳”、“五行”。怎样从哲学范畴演变成医学范畴呢?
张其成:主要是中医借助了这些哲学范畴,然后赋予它一个医学的内涵。比如说“气”,中国哲学讲的“气”意义比较广,天地之间都充满了这个气,但是中医呢,《黄帝内经》里,气被赋予很多人体的意义,用气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及用药处方,所以就有了五脏六腑之气,有经络之气,还把人体的各种变化视为阴气和阳气的盛衰,用这个气来解释人体的病理状况,比如说阳气虚、阴气盛。这样,就把比较抽象的哲学的“气”变成了比较具体的医学的“气”。
再说“阴阳五行”,其实都是气的演化和细分,阴阳就是阴阳之气,五行就是五行之气,在人体身上都有反映。当然阴阳和五行又是一种分类方法,为什么要分阴阳五行?就是按照人体生命的功能来划分的。中医的“气”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功能。中医讲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胸为阴、背为阳。中医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就是五种功能系统,五种不同的“气”。
《市民》:可不可以理解为,其实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有一个整体的看法,然后把这种看法也用在人体上,其中有一个“天人合一”的认识基础?
张其成:对。中医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就是一个大人体。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在主导。天就是天地宇宙,天有四时五星,人有四肢五脏。人与天地之气相通,人是生态的人,从这一点上说,中医是一种生态医学、原生态医学。
原生态医学更符合人的生命本质,它不是把人看成是工具,不是把人肢解成一个一个的器官,或者一个一个的细胞、基因。它把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又是宇宙这个大整体的一个小整体,宇宙的信息影响人,人的信息反映了宇宙的信息。同时人本身内部又分出很多更小的整体,每一个更小的整体又反映人的信息。打个比喻,如果把人比作树,西医看见树木,中医看见森林。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往往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比如你左边的牙痛,给你扎一针右手的合谷穴就好了;脱肛了扎一针头顶百会穴就好了。不可思议啊。所以说中西医各有优劣。
《市民》:中医对中草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不是也跟这些基本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
张其成:是的。中药要看四气五味,四气就是温、热、寒、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也就是五行。任何东西它一看就是阴阳五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原始概念是“气”,然后分划成阴和阳,然后再分划成五行。这好像是一个筐子,可以拿它去装任何东西。《黄帝内经》里说,人也分为五行,分为五种人,这完全是合理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医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与儒释道三大文化互相融合
《市民》:您能不能谈一下中医与儒道佛这三大传统文化之间分别有什么样的具体联系?
张其成:中医应该说跟儒家和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有所不同。(佛家是两汉之际才传入的,我们一会再讲。)可以说,它们的基本哲学理念都是相同的,都讲阴阳五行。儒家、道家、医家这三家都来源于早期的《易经》,都是阴阳八卦。这种阴阳的哲学思维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分划为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等,但它们的源头是相同的,它们的哲学基础就是阴阳。从阴阳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是偏向于阳,道家是偏向于阴。道家讲以柔克刚,强调的是阴的方面,儒家讲自强不息,是阳刚的文化。而中医呢,它讲究阴阳和合,阴和阳都不能偏废。它怎么讲有病呢?阴阳失调。怎么治病呢?调和阴阳。病治好了,恢复到正常状态呢?就是阴阳调和了。这三家的关系是互补、互动的。
到了后来,佛家传入,应该说有很多佛教的医学也给后来的中医发展增加了内容。它也属于东方思维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讲天人合一的,它说的是佛我合一,而不是天人二分。儒家、道家、医家、佛家这四家之间在根本思维方式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和天之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儒家讲人最后要成为圣人,众人和圣人之间没有一道鸿沟。道家(主要是后来的道教)讲最后要成为仙人,那么仙人和众人之间,没有一道鸿沟,人人都可以成为仙人。医家讲最后要成为真人,那么真人和普通人之间也没有一道鸿沟,你只要去修炼就能成为。佛家是讲要成为一个觉悟的人,佛就是觉悟者,它跟众人之间也没有一道鸿沟。这跟西方文化是很不一样的,西方文化信奉上帝,上帝和众人之间永远有一道鸿沟,众人永远也成为不了上帝。
《市民》:儒和道,哪种文化对中医影响更大呢?
张其成:应该说影响都很大,因为两家都讲“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共同影响了中医,除此之外,道家可能影响更大一些。儒家方面,中医从孔孟那里接受到了伦理思想,所以中医讲究“德术并重”,中医有一句话说“医乃仁术”,这个“仁”就是儒家的“仁”。那么道家呢,它的养生思想对于中医的养生修炼方面影响极大。尤其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是对道家养生的继承和发挥。反过来,中医到后来也影响并丰富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所以历史上有儒医、道医、佛医。
《市民》:您对《周易》很有研究,并且一直在从事易学和中医学的相关研究,请您谈一下这两个体系之间的主要的对应关系。
张其成:中医理论基础是《周易》的阴阳哲学。在中国的古籍中,《易经》无疑是最早的,一般认为是周文王创作的,距今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易经》虽然没有直接用“阴阳”二字,但它用符号、用数字(九、六)表达了阴阳的哲学思想。阴阳是分层面的,阴阳可以分四象,四象可以分八卦,还可以无限分下去。中医采用这种思维方法,将人分为阴阳,以可以细化,分为五脏六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人还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里有三阴三阳,手三阳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中医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形态
《市民》:您认为中医是一种科学吗?它需要自然科学的验证吗?
张其成:这是目前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那些主张取消中医的人就是一个观点:中医不是科学。我有一个基本看法。如果把科学定为在现代科学,那么中医当然不是现代科学,这种现代科学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是17世纪牛顿力学之后在西方才有的。它有三个基本特征: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中医形成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当然不可能有这种“科学”。但是,不是现代科学不等于它没有科学性。因为衡量一个东西的标准不是现代科学,比如你说艺术是不是现代科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是不是这种“科学”?也不是啊,难道都应该取消吗?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中医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形态,包含有人文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心理的等等多方面因素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更符合于人,因为人不仅仅是物质的,也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癌症,癌症有三分之一都是吓死的,那种心理的作用非常之大。所以说中医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生,他还是心理治疗师、社会分析师等等。他是综合的,这样对人体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我认为中医这种形态的科学可以给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