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海风藤算是一味相对“年轻”的中草药,它最早见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本草从新》。而在此之前的历代本草典籍里都未发现其踪影。
从植物来源来说,海风藤属于胡椒科常绿攀缘藤本植物,入药者是风藤的地面藤蔓,此外还有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等别名。主产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
从外观形状上看,海风藤的藤茎为扁圆柱状,长短不一,直径在0.3到1厘米之间,表面灰褐色而粗糙,可以看到纵向分布的棱状纹理。中间有突起膨大“结节”,节间长3到10厘米左右,节上生有不定根。
海风藤体轻质脆而容易折断,断面的韧皮部窄,木质部为灰黄色,分布有许多导管孔,有放射状分布的灰白射线。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交界处分布呈坏球状的小洞,中间是灰褐色的髓部,上有灰黄色小点。
海风藤散发有如辣椒一类的辛香气味,味道微苦而辛,入药者以条粗均匀,气味辛香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海风藤主要含有挥发油、鞣质和醣类等物质。这些物质也就具有一定的除湿、阵痛之用,此外还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一般直接切片生用即可。
传统本草家认为,海风藤性味辛苦而微温,能入肝经,主要就是能祛风湿而通经络,常被用于各种风湿痹症、腰腿关节疼痛诸证。
综合近现代医家对海风藤的运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祛风胜湿:
海风藤祛风胜湿的功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一些风寒湿痹阻经络而导致的关节胀痛、脚气浮肿、腰膝无力且以寒证为主者,常与独活、秦艽、威灵仙、地龙等配伍,代表方剂如蠲痹汤。
如果是中风后遗留下的手足麻木不仁或者半身不遂之证,海风藤也可以出现在一些驱风活络之方里,如补阳还五汤加减。
2、温中止痛:
海风藤虽然被近现代医家归纳为祛风胜湿之品,但对于一些中焦寒湿引起的胃脘冷痛、腹痛腹泻之证,如消化道溃疡、肠炎等问题,海风藤也可以灵活配伍入剂,如理中汤加减。
3、宣肺平喘:
当代中医发现,海风藤对于一些寒邪束肺引起的哮喘也比较适用,如支气管炎、气管炎之类,如果辩证偏于寒证者,用方里可以适当配伍海风藤。
最后,介绍一下和海风藤相关的几个方剂:
1、蠲痹汤: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编撰的《医学心悟》,组成为:海风藤、独活、羌活、桂心、当归、川芎、桑枝、乳香、木香、灸甘草。全方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且能活血祛瘀,是近现代中医调治风湿、类风湿关节问题的常用方。
2、定喘酒:组成为海风藤、追地风两味,用白酒浸泡一周,适合肺寒哮喘上气之证,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酒需要冷饮不能加热。
最后,海风藤的品种比较多,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以胡椒科风藤类植物的藤茎为正品。
除了风藤之外,还有山蒟、石南藤、毛蒟几种经常混用的情况,这四种藤茎的外形相近而不易区分,直径小于3毫米者就是石南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