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刘启廷运用少阴病助阳抑阴四方经验

   2022-02-18 1480
导读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少阴病助阳抑阴四方经验分享如下。四逆汤《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辨证要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少阴病助阳抑阴四方经验分享如下。

四逆汤

《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辨证要点:脉沉细,但欲寐,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出,或身有微热,热不剧,小便清长,舌苔白。证属亡阳欲脱,阴寒弥漫。

药用:炙甘草6g,干姜4.5g,附子9g。上三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渣,温服。

方解: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中补虚,合为回阳救逆之要方,因其主治少阴阳虚阴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

四逆汤是治疗阴阳衰竭的救命方,刘启廷曾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一例年轻患者,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半年余,病情逐渐加重,多次下病危通知,家人不愿放弃治疗,特邀刘启廷前往会诊。刻诊见患者呈嗜睡状,呼吸微弱,面色晦暗,全身浮肿,手脚发凉,腹部膨隆,左足踝部溃疡流水,尿少,大便失禁,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欲绝。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亡阳欲脱、阴寒弥漫,治以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加人参。药用生附子15g,干姜30g,炙甘草15g,大力参30g。先煎附子、大力参1小时,再纳入干姜、炙甘草继续煎煮1小时,滤取药汁约400ml,每次服用100ml,间隔2小时服药一次,连服4次,每日一剂。次日患者家属前来告知,患者呼之能醒,语音低弱,仍呈嗜睡状,服药效显,原方依上法继服,西医又给予白蛋白、输血等治疗。4天后,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转危为安,手脚渐温,浮肿、腹胀渐消,尿量增加,排便自控。治疗仍以原方化裁,生附子改为熟附子,加黄芪30g、当归30g,水煎服,日一剂。又服10剂后,家属代述,患者精神好转,已能坐起进食,下肢溃疡面收敛,二便基本正常。前方加白术、桂枝、砂仁健脾通阳、化气调胃,熟附子减至10g。10剂,水煎服,日一剂。该患者出院回家调养期间多次来诊,仍以上方随症化裁,连续服药3月余,病情基本稳定,偶尔外出游玩、垂钓,现有时来诊,未再现危症。

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辨证要点: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舌质淡,苔白。证属阳虚阴盛,虚阳浮越。

药用:干姜3g,附子9g。上二味,加水600ml,煮取200ml,去渣,顿服。

方解:方中干姜辛温,补中土之阳,附子辛热,急复少阴之阳,是火与土俱暖,以复阳气之根基,二药相伍,急救回阳之力最著,凡阳气骤虚,阴寒气盛者宜用之。服法尤有妙义,此汤“顿服”,即一次服尽,是取药力集中,以复阳气于顷刻,驱阴寒为乌有。

干姜附子汤可用于治疗大病愈后,阳虚阴盛、虚阳浮越者。在20世纪60年代,刘启廷曾治某中年男性患者,因四肢厥逆、烦躁不安而来诊。自述一周前腹部胀痛明显,心烦难以忍受,频繁呕吐,以肠梗阻住院治疗,其间曾邀中医会诊,诊为热结食积,气机不畅,给予大承气汤治疗,导致大便泻泄不止,大汗淋漓,随即又出现手脚发凉、烦躁不宁,恶寒畏风,便溏。刻诊见患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辨证为阳虚阴盛,虚阳浮越。急用干姜附子汤温里回阳。药用干姜10g,附子15g。水煎,一次顿服。服药1剂后即感手脚增温,烦躁减轻,次日再服1剂,症状改善,3天后患者精神好转,给予流质饮食,7天后出院回家休养。此例是过下、大汗之后引起阳虚阴盛、虚阳浮越之候,故用干姜、附子辛热急复其阳,以迅速增强阳气的升温性,使阳气复、阴寒消,阴阳平衡,虚阳收敛,则肢厥、烦躁、脉微自然减轻。

附子汤

《伤寒论》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辨证要点:背恶寒,手足凉,关节痛,口中和,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阳虚外寒,脉络凝滞。

药用:附子18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上五味,加水1600ml,煮取600ml,去渣,日服三次。

方解: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散寒,温肾以扶真阳之本,用人参大补元气以扶后天之虚,共为主药,补益脾肾而固根本;佐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湿,以助阳气之宣通;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以加强温经止痛之功,且能制约术、附之温燥而护阴。

附子汤适用于阳虚体质,患有寒凝气滞痹痛者。如马某某,女,65岁,于1988年10月就诊于刘启廷门诊。主诉全身怕冷逐渐加重半年余,因久处阴寒潮湿之处,近期肩背冷痛尤甚,手脚发凉,关节疼痛,行动困难,查见患者形体虚胖,活动不灵,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证属阳虚外寒,经脉凝滞。治以温阳化湿,通络止痛。方用附子汤。药用制附子18g,茯苓15g,人参15g,白术15g,白芍10g。水煎,分三次温服,并嘱患者脱离潮湿环境,多晒阳光。服药10剂后,患者畏寒肢冷、关节疼痛减轻,但背部寒冷未见改善,舌质淡红,脉沉缓乏力,前方又予10剂。三诊述畏寒肢冷、关节疼痛略减,不耐劳,活动后疼痛加重,食欲增加,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缓。上方又连服30余剂,患者体质虽有改善,但仍有受凉后肢冷、关节酸痛的症状,舌质红,苔白,脉沉缓,又取上方10剂,告知间隔2天服用1剂,连服1个月。后家人来述,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行动自如。该患者素体阳气不足,不能达温润四肢百脉,故背部寒冷、四肢发凉;又久居阴寒之处,寒凝经脉,出现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等。本方以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益气温阳,大温大补,用以增强阳的温散性,使阳气得温,经络之凝滞自解;芍药苦酸和阴,既限制其温燥浮热之弊,又有引阳入阴之妙。本方既可温阳,又可益气,既祛邪,又扶正,阴阳两调。

真武汤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晕,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辨证要点:但欲寐,心下悸,头晕,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浮肿,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证属阳虚阴盛,水气内停。

药用:茯苓9g,芍药9g,生姜9g,白术6g,附子9g。上五味,加水1600ml,煮取600ml,去渣,日服三次。

方解: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二药合用更可温煦经脉以除寒凝;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且有敛阴和营之用,可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不伤阴。诸药相辅相成,互相为用,共奏扶阳散水之剂。

真武汤适用于阳虚体质病后失治误治,阴大于阳,阳气不振者。如姚某某,男,70岁,1990年6月15日因痼疾肾衰收入住院,治疗2个多月病情未见好转,于8月20日邀刘启廷会诊。诊见患者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体虚弱,全身浮肿,筋跳肉瞤,四肢厥逆,自述头晕昏沉,难以入眠,腹胀便稀,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浮大无力。证属阴盛阳衰,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化湿,方用真武汤加味治疗。药用茯苓30g,白芍30g,白术30g,附子15g,黄芪30g,人参15g,桂枝15g,生姜3片为引。取药10剂,水煎,分三次温服。10天后再次邀诊,患者服药后精神好转,小便渐多,体力稍增,病情大有好转,上方又给予10剂继服。三诊时患者已能下床活动,浮肿消失,四肢转温,尿蛋白由4+降为2+,嘱患者出院带药30剂回家调养。一月后家人来述,患者身体恢复尚好,生活自理。本案患者年老体弱,素有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则见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合参、芪、桂枝以增加温补脾阳而祛寒湿之功。实践证明,本方对恢复肾功能、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疗效。(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338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