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青年名医。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学科骨干人才、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青年副主委、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常委兼秘书。
在男科门诊,因勃起功能障碍来求诊的患者,很多总如是说:“医生,我肾虚”“医生,我肾阳虚”,大家总习惯性认为勃起功能障碍就一定是肾虚或肾阳虚,真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将从阳痿的病名谈起,让你了解其中的真相。
“阳痿”的由来
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其实最开始并不是这么个叫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马王堆医书《养生方》中称之为“不起”。《黄帝内经》命名为“筋痿”“阴器不用”“阴痿”。到汉唐时期仍然称为“阴痿”。从“阳”的角度命名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开始,《扁鹊心书》中首先记载了“阳萎”一词,但窦材用的是“萎”字而不是“痿”字。明代《周慎斋遗书》首次出现“阳痿”二字;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最先使用“阳痿”这一病名,其后便被广泛采纳,并沿用至今。
从“不起”“阴痿”到“阳痿”这一病名记载的变化,反映了古人对该病的认识。从“阴”字到“阳”字,更多的其实是源于古人认为女为阴,男为阳。“阳”特指男性外生殖器(阴茎),较之“阴”更易接受,“痿”者弱也,弱而不用,欲举而不能,因此“阳痿”只是说明阴茎疲弱、不能勃起的现象,别无他义。
滥补肾阳不可取
然而,随着“阳痿”一词频繁使用和传播,使人们忘记了阴痿、筋痿之说,更有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推崇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很多人忘记了阳痿的本意仅仅指(男为阳,女为阴)阴茎疲软而已,并不是指肾阳虚(命门火衰),此“阳”非彼“阳”。也正是因为望文生义,将“阳痿”的“阳”等同于“肾阳虚”,才造成了“阳痿就是肾阳亏虚”之论调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使得阳痿疾病诊治中补肾壮阳“泛滥成灾”。正所谓清代医家韩善徵在《阳痿论》中明确言到:“独怪世之医家,一遇阳痿,不问虚实内外,概予温补燥热(补肾壮阳)。”明确指出了偏执于补肾壮阳起痿的弊端。
病因复杂,不独阳虚
《黄帝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使。”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精亏损,阳无所依,阴虚及阳,“水去而火亦去”,正是阴虚导致阳痿的道理,就如同雨水(阴)不足会导致禾苗枯萎一样,及时地灌溉才能焕发生机。连续一段时间的晴热高温(阳),稻田干涸,禾苗已经开始枯萎泛黄,如果继续暴晒(阳),禾苗将危在旦夕,也许颗粒无收。雨水(阴)降临,禾苗一夜之间就满血复活,郁郁葱葱,茁壮成长。这些生活中的道理我们都懂,阳光(阳)与雨水(阴)缺一不可。
肾阳虚衰的确可以引起阳痿,但是阳痿并不等同于肾阳虚。引起阳痿的原因相当复杂。现代医学认为阳痿(勃起功能障碍)有心因性、器质性、混合性等原因,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有针对性治疗,是阳痿诊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素问·厥论》指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凡影响气血畅荣宗筋的各种致病因素均可致痿。早在1987年著名中医男科学家徐福松教授就提出阴虚在阳痿发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天人合一”理论进行阐述。徐福松认为现如今至少有四种因素造成阴虚:人身乃一小天地,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加快水分蒸发,此自然界“阴亏”;性事过频,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此生活方式“阴亏”;社会变革,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家庭)关系紧张,此心因性“阴亏”;温肾壮阳药滥用,此医源性、药源性“阴亏”。
如今,现代人阴虚体质更加明显,阴虚火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临床上,阳痿患者可能是“阴虚者十有八九,阳虚者仅一二耳”,治疗千万不能一见阳痿,便妄投壮阳之品。若如此则是越壮阳,越阳痿。犹如稻田之禾苗,宜勤添水(滋阴),不宜持续烈日曝晒(壮阳)一样。
总之,阳痿确实有肾阳虚,但更多可能是阴虚,还有肝郁气滞、血瘀、湿热等诸多原因都会导致发生,建议请专科医生辨证指导处方,切不可盲目一味补肾壮阳。(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