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模化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已达500余种,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基本满足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然而,在中药材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基于此,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提交了《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和质量提升,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中药材种植因其农产品属性,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工信、商务、药监、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的职责,各部门都负责,又都不管的状态,导致中药材违规生产、质量问题和市场乱象屡禁不止”,姚卫海表示,“国家发布的中药材GAP只是技术指导原则,缺乏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加上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加工条件、技术方法落后,有时甚至将好药材加工成劣质药材、毒药材,严重阻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中药质量无等级评判标准,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市场公平和公正难以体现,也影响着产业健康发展。另信息不畅,价格波动大,个体药农 “种药伤农”情况时有发生。
在姚卫海看来,解决如上问题,需从如下五方面着手:
一、明确主体责任,各种植产区地方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配合联动管理。推行规范化种植,建立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并加强过程控制,对于掺伪掺假、自行加工饮片、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等问题联合监管,源头治理,方能取得实效。
二、加强过程控制,保障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中药材从良种繁育、种子种苗、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使用、采收加工等各环节的技术规程,各品种间千差万别。制定具体品种的生产规范和技术规程,让生产环节有法可依,确保新中药材GAP在技术上落地。
三、围绕中药的特点,以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可行性为目标,加强质量评价研究,质量等级标准制定,逐步完善质量分级评价标准、认证和标志制度,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四、建议完善保障优质优价的政策设计,健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①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保障质量和减少恶性价格竞争;②在政策设计上,重视质量、合理控制价格的招标方法和完善的配套措施;③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第三方机构力量,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五、提高中药现代生产技术研发能力,推进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协调发展。提升中药农业在种子种苗、产地加工业、生态种养、信息化网络建设等方面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和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开发和攻克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集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