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日千门,紫烟双阙,琼林又报春回。殿阁风微,当时去燕还来。五侯池馆频开。探芳菲、走马天街。重帘人语,辚辚绣轩,远近轻雷。
雕觞霞滟,翠幕云飞,楚腰舞柳,宫面妆梅。金猊夜暖、罗衣暗袅香煤。洞府人归,放笙歌、灯火下楼台。蓬莱。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这首《宴春台》是宋代词人张先的作品,描写豪门春日宴会情形,通过宴会,可以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增进人际交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供给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饮食失宜,会导致以脾胃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多种疾病。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饮食不合时宜等。
饮食不节伤脾胃
饮食不节指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营养不得补充或损害脾胃,致使气血亏少,正气不足而致病。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节选自东晋陶渊明《乞食》)这首诗描写诗人贫困交加,靠乞讨为食的生活。陶渊明晚年经常食不果腹,最终在饥饿与病困中与世长辞。长期摄食不足,脾胃生化乏源,气血化生不足,胃失于濡养,可损伤胃气导致胃脘不适或疼痛。机体其他脏腑因气血亏虚失养,功能活动减退,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为减肥而片面节食同样会因气血化生不足而导致疾病,汉代民歌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宫女因减肥而饿死的故事。
“积食不化甚堪嗟,水畔红虫是可佳。研细任君分两处,喂毕斗胜是谁家。”(南宋贾似道《积食不消化诀》)南宋权相贾似道虽喜欢吃喝玩乐,却也知道积食不化的危害。摄食过多,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难以消化运输而致病。难以消化的食物,以病理产物“积食”的形式停于胃腑,可致胃脘不适。“积食”停滞过久,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不足而生湿生痰。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但脾胃功能较弱,如果吃得过饱,常会伤食积热而致“疳积”,民间故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说法。
“当时处处多白酒,牛炙如今家家有。饮酒食炙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这句诗选自《题耒阳杜工部祠》,为后人假托韩愈所作,涉及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公案。杜甫晚年客居湖南,穷困潦倒,更因连日大雨,被困小舟之中,多日不得饭食。后大雨停歇,江水稍减,当地聂县令听闻杜甫在自己的辖区被困,忙送去美酒、牛肉请他食用。杜甫突然看到这么丰盛的饭菜,暴饮暴食,加之旧疾复发,竟然不幸离世。暴饮暴食可导致胃肠受损,筋脉受伤,气机逆乱,产生胰腺炎、胃肠穿孔等多种疾病,后患无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长期营养过剩,则会发展为肥胖、消渴等病证。
饮食有节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和措施,饮食以适量为宜,摄食过多或过少,都会损伤脾胃,导致疾病的发生。
饮食偏嗜疾病生
饮食偏嗜包括寒热偏嗜、五味偏嗜和食物种类偏嗜三种。长期饮食偏嗜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谪仙捉月古今传,我访遗踪似未然。山下浊流长混混,夜深安得水中天。”(宋代吴芾《捉月台》)这首诗站在现实的角度,对李白捉月故事提出疑问,揭开了李白死亡的真像。原来,李白嗜好饮酒,晚年居于安徽当涂,在一次酩酊大醉后,失足落水溺死。出于对这位大诗人的热爱,后人演绎出李白捉月仙而去的故事。偏嗜某些种类的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嗜酒成癖,易聚湿生痰化热,导致痈疽、癥积等,还可导致消化道溃疡、肝硬化、胰腺炎及精神疾病等。过食肥甘厚味,可致肥胖、眩晕、中风、消渴等病证,陆游《养生》诗因此将肥甘厚味比作比鸩酒还厉害的毒药:“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忠言何啻千金药,赤口能烧万里城。”
偏嗜某些食物还可导致营养不均衡,不同的饮食对机体有不同的营养作用,只有全面均衡的饮食才能保证人体健康。故《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节选自唐代皮日休《石榴歌》)这首诗描写萧娘怀孕后喜欢吃酸甜味道的石榴。原来,女性怀孕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喜欢吃一些酸甜的食物能缓解症状,但过多食用酸甜食物也会增加胃肠负担。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各有不同的功效,且与五脏有不同的亲和性。五味入五脏,不可偏废。如果长期偏嗜某种性味,会导致与之相对应的脏气旺盛,破坏脏腑间生克平衡关系,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地域习俗不同,也会导致人们的口味差异。比如川渝及两湖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人们多喜食用辛辣食品,可起到解表行气活血的功效,预防风湿痹痛病证的发生。山西人爱吃面食,不易消化,因此多喜佐醋以助消化。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韩翃《寒食》)这首诗写古代寒食节为纪念介之推有吃冷食的习俗,但王公贵族知道吃生冷之品对身体不好,偷偷生火做饭,吃温暖的熟食。食物应寒温适中,过分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调,产生多种疾病。偏嗜生冷寒凉之品,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出现泄泻、浮肿、消化不良等病证;偏嗜辛温燥热之品,可导致胃肠积热,出现胃火亢盛、痰火、湿热等病证,如食管癌和喜食过烫食物有关,过食辣椒易导致咽喉肿痛、痔疮等。
饮食不洁易中毒
饮食不洁,指进食被污染或有毒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帛山恨骨已寒灰,尽禁厨烟肯更回。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宋代杨万里《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三》)这首诗写诗人年事已高,不能吃馊食,更适合吃具有养生功效的杏花饧粥。进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有害菌随之进入体内,易导致胃胀、胃痛、泄泻等胃肠疾病,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节选自辛弃疾《蒌蒿宜作河豚羹》)这首诗写河豚虽然是无上的美味,但其卵巢、肝脏等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可中毒甚至丧命。进食有毒动植物如河豚、毒蘑菇等,轻者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者可导致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是我国最常见的食品安全事故之一,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后,应尽快到医疗机构就医。进食被农药、兽药、假酒、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污染的食物后,也会产生中毒症状。
食不合时伤脏腑
“僧坊画壁阅几遍,神妙难忘独金粟。华胥梦断已十年,又见春风煮饧粥。”(节选自宋代秦观《送蔡子骧用蔡子骏韵》)这首诗写古人春季食用味道甘甜饧粥的习俗,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保养脾气,可避免肝旺克伐脾气而引起脾胃虚弱。中医将自然界的五气、五味、五色、五方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一年有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饮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脏有肝、心、脾、肺、肾与之相应。符合季节特点的饮食能较好地濡养脏腑,达到天人相应。夏季宜省苦增辛,保养肺气,避免心火过旺克伐肺金;秋季宜减辛增酸,保护肝气,避免肺强伤肝;冬季宜多苦少咸,滋养心气,避免肾强伤心。
“江上秋风芦荻声,鱼虾日日厌煎烹。病来作意停鲜食,留得青钱买放生。”(陆游《病思》)这首诗描写诗人生病后忌食鱼虾等“发物”的情形。史载孟浩然晚年患背痈,郎中嘱咐不可食用鱼鲜,恰巧王昌龄前来拜访,两人相见甚欢,饮酒食查头鳊,结果孟浩然“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发物指具有刺激性或含异体蛋白,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疾宿疾,或是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包括酒、香菜、韭菜、葱等阳热辛香发散之品,以及鱼、虾、蟹、蛋类等富含异体蛋白的食品。春季忌食发物,以免引发宿疾。夏季消化功能较弱,要清淡饮食,适度减少荤腥的摄入。秋季天气干燥,宜多食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的食物,少食辛燥之品。冬季可适当进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穷居乐道自躬耕,那肯要君用割烹。汤后不加三聘礼,未应改志为苍生。”(宋代王十朋《伊尹》)饮食文化与中医学密不可分,伊尹为烹饪之祖,调和五味而发明汤液,周代有食医,专门负责饮食卫生事宜,后世中医,更是对饮食非常重视。饮食失宜,会导致百病丛生;膳馔有度,则可防治疾病、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