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乡下的田头旷野、山林峰回路转之处,绿丛浮动,有生机盎然的野菜在生长。我们一众好友大鱼大肉吃得无限腻烦,想到野菜能换换口味,欣欣向之。于是相邀郊外踏青,摘取马苋头。早春的马苋头还未花开,此时吃最新鲜。
马齿苋在我的家乡被称作马苋头,它的生命力很强,所以又称长命菜。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每年五六月间,马齿苋长得最为旺盛,哪怕在高温干旱之时,也生长得绿油油水汪汪。
马齿苋作为野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曾作《遣兴》诗:“日高羹马齿,霜冷驾鸡栖。”说等到太阳高挂,终于喝上了马齿苋野菜羹,然后又要在寒冷的霜秋,乘坐小驴车赶路。
马齿苋既入食又入药,鲜陈均可。中医学认为,马齿苋适用于湿热或热毒所致的痢疾、痈肿和淋症,长于解血分及大肠热毒,为中医治疗痢疾的常用品,并有明目、降血脂和使白发转黑之功效。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认为,用马齿苋煮粥,可以止痢,治腹痛。
马齿苋吃法很简单:洗干净后用滚烫的开水烫一下,再置于冷水中泡,然后细细切碎。取几颗大蒜,捣成泥状,加少许麻油,共同拌匀,吃起来不失野味。还可先腌制数日,切碎用以作下粥佐料,再加一点炒熟的豆腐干丁,颇开人胃口。清炒马苋头亦十分美味,烹饪的窍门在于下油要猛,火要旺。
笔者近日读《资治通鉴》,发现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野菜,竟也受到过皇帝的重视。据说唐德宗李适在其父驾崩后,为表哀伤和悼念,同弟弟一起禁食荤类,“食马齿羹”。《唐语林》卷一记载:“德宗初即位,深尚礼法,……召朝士食马齿羹,不设盐酪。”中唐时期的政治家李绛的《兵部手集》载,当年武元衡相国在西川时,患胫疮,痛痒不堪忍受,百医无效。及到京,有吏上马齿苋方,用之便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录有这一传说。
千百年来,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马齿苋都没有被遗忘,而它还只不过是野菜家族中的小小一员。假日里到郊外踏青,采得食雨露曝阳光而成的诸类野鲜蔬菜,既有调烹劳动与尝鲜之乐趣,亦能怡情养性拓宽心境,善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