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中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从“神农尝百草”说起,这些知识不该忘记

   2022-06-13 文化养生谈6460
导读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中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中医用以治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崛起与发展,建立在“可重复验证”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科学,给中医理论以巨大的冲击,中药也未能例外。时至今日,不乏很多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中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中医用以治病的主要手段。


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崛起与发展,建立在“可重复验证”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科学,给中医理论以巨大的冲击,中药也未能例外。时至今日,不乏很多人心中或多或少会对中医是否“科学”存在怀疑。



但相较于中医理论,中药的境地相对要“好一些”,至少,也还有一部分质疑中医的人也承认,中药有它独有的特点与可取之处。


我们今天不去辩论中医“是否科学”这个问题,仅就中药这个部分的发展来介绍一下。


首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您对中药了解多少?知道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吗?


如果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那么,我相信您心中对于中药、乃至中医药系统的观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现在说到中药,肯定第一时间会想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相传上古时期,神农对百姓的疾病感同身受,于是便亲自尝遍百草,以辨别其中能够治病救人的品种,一天之间就遇到七十种毒物。


客观地说,这大概率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却又非常形象生动地向后人概述了人们对中药的认识过程——那就是反复的实践与经验积累,既有无意识的偶然,也有有意的实验与观察,才能形成基本的中药“数据库”。


而这一切,都是伴随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发生的。在文明极度低下的古代,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完备的实验室模型。我们甚至可以说,中药的发现与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总结生活的产物。



或者换个角度看,中药的发现与发展,其实就和人们寻找食物有关。从茹毛饮血到烹饪,从生鲜植物到中药炮制,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更何况,酒、醋这类食物加工产品,都是需要食物丰富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的。


由此也就决定,中医所说的“药食同源”,并非仅仅指中药来源于食物,甚至可以认为,中药本来就是食物,只是在后来的“食用”中发现其具备药用特性而已。


至今认为,中医药初步达到系统完善阶段,大致就是先秦时期。从最开始的口耳相传,到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各种中医药著作,也就是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比如《诗经》,就记载有大概50余种植物,并被后来的历代本草所收录。此外,《山海经》里也有一百多种中药,涵盖了动物、植物、矿物,并有了基本详尽的功用。



至今最早的方书,应该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大概成书在战国时期,涉及247种中药,组合成280首方剂,以对应52个病证。同时还介绍了中药的炮制、制剂、配伍、禁忌等介绍。


真正意义上的“本草学”,应该就奠定在秦汉时期。这段时期,人类文明有了比较长足的进步,食物的积累与种植驯化基本成形,尤其是文字书籍的出现,更加为那些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留下“笔刻”创造了条件。


比如著名的《黄帝内经》,竹简书据说就能装满一间房子。同时期,还有《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对于中药的认识与运用,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完善的体系。



于是,逐渐出现了专门论述中药的“本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都是那个时期的旷世经典。


我们现在说到中药,必然离不开《神农本草经》,即使在现代专业的中医眼里,对《神农本草经》的信任,甚至要超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经》介绍了本草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以及药随证用的基本原则;同时,还阐述了中药配伍的“七情”,将中药以“上中下”三品分门别类,初步奠定了中药药理学基础。



在《神农本草经》里,对于大部分中药的描述都是相当朴实的,诸如常山截疟、黄连治痢、大黄通便、麻黄平喘等,时至今日,基本发现没有谬误。


然后就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所编撰的《本草经集注》,共计收录了730余种中药,记述了中药的正名和别名,还有性味归经、有毒无毒、主治产地、采集炮制等。甚至还有少数中药形状的描述,最难得的是,还以某味中药为纲,添注了相关的方剂。


《本草经集注》还开创了一个影响巨大的理论,那就是以“自然属性”将中药分门别类,首次提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共7类。


无需讳言,中药理论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基本完善了,后世医家基本都是围绕这些基本核心理论作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撰的《炮制论》,进一步归纳并提出了“炮制”——通过合适的炮制手段,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或者减轻其毒性或烈性,从而系统提出了中药的的加工炮制技术,书中介绍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成为后世“炮制十七法”的鼻祖。


再后来,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以炼丹的角度,阐述了硫、铅、雄黄、丹砂、硝石等矿物类中药的炮制研究,可以说是一种雏形的化学技术。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药早期发展到基本完善的这个过程介绍,我们基本已经对它的发现、形成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了解了这些之后,您对中医药的观念是否有了一些变化呢?欢迎您留下宝贵的意见。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367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