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阳志遗》记载,吴承恩自幼敏慧,饱览诗书,博闻强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吴承恩除了文学知识外,还大量涉猎中医药知识,在小说《西游记》中,随处可见中医药的影子。
《西游记》第28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中,吴承恩用中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词中一共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味中药名,生动地描写出拼杀场面之惨烈。
《西游记》第36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吴承恩又借唐僧之手,写了一首中药诗: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全诗借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这9味中药,表达了唐三藏去往西天取经的心愿。虽然中药的功效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诗中所用到的中药名,使《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更加精彩。“益智”(谐音“意志”),是指唐僧受唐王之命,赶赴西天大雷音寺求取佛经的坚强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亲率百官在都城长安为唐僧饯行;“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徒弟;“马兜铃”是唐僧师徒与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赶路情景;“茯苓”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洁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唐僧师徒取得真经返回东土。吴承恩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中,选取这几味与小说情节相吻合的中药名来编排故事情节,可谓有虚有实,悬念迭生,令人拍案叫绝,读起来欲罢不能。
《西游记》第53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中,吴承恩对唐僧师徒误服子母河水而怀孕的过程,用一首诗来描述:
“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
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
婴儿枉结成胎像,土母施功不费难。
推倒旁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全诗不长,却涵盖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知识。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的确是神来之笔。
《西游记》第68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孙悟空在给朱紫国国王诊病时,当众阐述了中医四诊合参的原理: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
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
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
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从“望闻问切”四般事说起,通过中医方法,来诊断朱紫国王的病情,可谓满篇中医专业术语。
《西游记》第69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孙悟空取出金线给朱紫国国王“悬线诊脉”时,又卖弄了一番:
“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孔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
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症。”
在这段话中,吴承恩通过孙悟空之口提到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沉、虚实,皆是行家之言。
《西游记》第69回,孙悟空指挥沙僧、八戒为朱紫国国王制乌金丹时,吴承恩又借唐僧这三位徒弟之口,阐述了中药医理:
沙僧乃道:
“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
八戒道:
“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奇门之将,不可轻用。”
行者道:
“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用到锅底灰时,行者道:“锅灰名为‘百草霜’,能调百病。”
可见,吴承恩对于中药的药性,有毒无毒、是寒是热,入何经、归哪个脏腑,都非常精通。
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师徒不但是降妖除魔的高手,还对中医药学都有一番造诣。
从文学作品《西游记》可见吴承恩熟谙中医经典,其中医造诣绝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