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中医药 慢病时代的“中国方案”

   2022-07-04 7720
导读

自《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中医药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全球


自《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中医药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方面体现出不可取代的突出优势,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令人瞩目的“中国方案”,同时也正在撬动着万亿级的市场体量。

中药起源与发展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积累了用药知识。他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人类认识中医药的起源。

从“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制汤液”,中医药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源远流长。


上医治未病 中医药已成慢病调理有力武器

在现代医学产生之前,靠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并从望闻问切的诊治,拓展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这种医养结合的健康观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类因时而动的保健方法,至今仍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尤其是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方面优势突出。

阴阳失衡 疾病上身

在中医看来,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机体阴阳失衡。

出现阴阳失衡有两大原因,即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恢复阴阳平衡有基本六大途径——认知、情志、药膳、经络、导引、功法。通过这些手段“扶正祛邪”,即调整内外因,使人体恢复平和体质。

“扶正”即激发或增强“阴阳自和”(机体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的能力;“祛邪”则是祛除作用于机体的外邪,并清除由于外邪作用而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所产生的内邪,从而纠正阴阳的偏胜偏衰,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药食同源 慢病防治重在“养”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并强调要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

慢病防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系统的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远离慢性疾病的威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治未病”。

“治未病”一直是中医药的核心理念。“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中医讲究的是“防患于未然”,现在的症状解决不了,未来必然会发展出新的病症。


慢病的防治重在“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慢病管理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强调重视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提到养,就必须提到“药食同源”,它和“养生治未病”都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思想的起源。其实,早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作为日常健康管理和保养,大多数中药材天然,物美价廉。多数中药取自天然植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少,甚至很多药物就是日常食品,如大枣、生姜、枸杞、莲子、茯苓、薏苡仁、肉桂、花椒等。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些原料选用强调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对于慢性病的辅助调理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优势。

由于中医一般不会采用单一味的中药给病人治病,而是会找到在疗效上能相辅相成的中药配成一个方剂给病人治病,这种经过配伍的方剂成份相得益彰,有助于人体对疗效成份的吸收利用,其疗效比一味中药疗效要强很多。

采用中医理念的保健食品,基本上也是经过科学配伍,虽然保健食品不具备药物功效,但是具有增强免疫力等效用,所以也对慢性病患者的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不论是中医药、保健食品亦或是“药食同源”的食品,其中的中药材对慢病的调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中医药也已逐渐成为慢病调理的有力武器,成为当下慢病时代的“中国方案”。


节选自《知识经济》2022·6月刊封面报道《中医养生与慢病调理样本——解密御坊堂养生之道》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387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