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能耗低、潜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衢江区政府不断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围绕特色产业体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衢江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材复合种植发展思路,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 产业现状
1.1 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衢江区引导农民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以林下种植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 2021 年,中药材种植面积 2.4 万亩、总产量约 1 万 t ,总产值 1.1 亿元。 主要分布在衢南乌溪江库区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黄坛口乡,衢北千里岗山区灰坪乡、上方镇,以及江山江、衢江、铜山溪沿线后溪镇、廿里镇、高家镇、杜泽镇等区域。 主要种植黄精、三叶青、白及、覆盆子、代代果、厚朴、浙贝母、半夏、杜仲、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 20 多种道地中药材,其中,白及、陈皮、白花蛇舌草、黄精成功入选“衢六味”。 近年来,相继成立了衢江区中草药开发研究所、 中药材产业协会和道地药材产业农合联,做好合作、共赢和服务三大平台创建,抱团发展,打响衢江道地药材品牌。 成功开发陈皮、铁皮石斛、小青柑、黄精陈皮茶、白及本草古皂、代代花精油、三叶青粉、覆盆子酒、红糖姜茶等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
1.2 种植模式多样
利用衢江区丰富的毛竹林, 采用林下中药材套种模式,发展林下种植三叶青、白及等中药材,在大洲、举村、上方和黄坛口等乡镇,建设 100 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 8 个, 面积 2 900 亩。 其中, 衢州市益年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南镇破石村建立了500 亩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同时, 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提供良种苗木、保护价回收等的“企业 + 基地 + 农户”模式,与杜泽镇明果村、太真乡竹埂底村、太真乡王家山村开展合作, 带动当地 160 多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基地 220 亩; 浙江广胜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光伏下的空间,采用光伏套种模式,在廿里镇山下村建设光伏下三叶青基地 1 000 多亩;浙江仙霞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板栗林,采用中药材树栽模式,在湖南镇白坞口村建设铁皮石斛树栽种植模式示范基地120 亩。
1.3 产业链条完整
近年来,通过扶持培育,在区内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目前,全区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经营主体有 50 多家, 带动周边农户 4 000 多户,累计建成林下中药材基地 1.9 万亩;在衢江经济开发区有从事中药材收购加工销售的南孔中药,有从事色素萃取、精油提取、干粉加工的正锐农业,可对中药材进行深加工和销售,初步形成了种植、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针对近年来由于柑橘产能过剩,导致椪柑频繁遭遇销售难的问题,引导橘农“剥皮卖肉”发展“衢陈皮”,实现“柑橘 + 中药材”跨产业发展。浙江广胜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 3 000 万元建成年产 80 t 的三叶青中药饮片生产线,现已投产,产品在衢州市中医院、 东方超市连锁店及阿里码上放心平台上架,通过支付宝、淘宝扫一扫可以实现产品溯源和防伪鉴别等功能。
2 发展优势
2.1 资源禀赋丰厚
衢州市衢江区地处金衢盆地, 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67.58% ,全区现有林地面积 178 万亩, 其中毛竹林面积近 50 万亩,境内生态优美、环境良好,拥有诸多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乌溪江水库水质常年保持着华东地区最好的一级地表水标准, 清新的空气和无污染的水质有利于培育各种优质高产的中药材品种。 衢江区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中医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针圣、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的故里, 境内还有药王山等富含中医药故事的风景名胜。 在衢江不仅有适合中药材种植的土壤,还有适合对外宣传的文化。
2.2 山区群众认可
受市场影响,毛竹价格不断走低,毛竹产业效益低下。 因毛竹林下发展种植中药材的管理相对简单(除了种植时集中用工外,其他时间管理要求不高),且经济效益好,已被广大山区群众普遍接受,衢江区也适时地把发展毛竹林下种植中药材作为竹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抓手。 据调查,全区有 40% 的山区农户有林下中药材种植意向。
2.3 相关技术成熟
近年来, 区相关部门主动与浙江省林科院等多家省内外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 引进推广了多项技术成果, 形成了毛竹林下黄精仿野生栽培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其中三叶青、白及的种植技术规程和衢陈皮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已正式作为衢州市和衢江区地方标准对外发布;制订了《铁皮石斛树上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 和 《广胜三叶青栽培技术规程》。 衢江区在探索新常态下林业产业转型发展新路,促进林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4 发展模式创新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派发中药材种植订单, 农户可在中药材基地通过“认养”或“合作” 2 种模式参与生产完成订单获得收益。 目前已在大洲、湖南、举村、上方、杜泽等乡镇建成百亩以上的“订单种植”林下中药材基地 8 个,总面积 2 900 亩。 如浙江仙霞湖健康科技公司利用铁皮石斛原生态活树附生栽培技术,在库区农户板栗树上栽植铁皮石斛,带动 80 余户农户发展树栽铁皮石斛; 杜泽镇帮你富农业公司以“公司 + 农户”的方式,通过统一种苗、统一标准、订单收购,带动杜泽、周家、浮石等周边 20 多户农户种植半夏 100 多亩,实现农户增收。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而分散
中药材种植以散户经营为主, 基地分布于湖南、 上方、 大洲、 周家、 灰坪、 高家、 全旺等乡镇。 普遍存在地域散、 面积小的状况,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相对连片种植, 难以统一管理和吸引订单, 规模效益不够明显。
3.2 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已经发布了三叶青、 白及生产技术规程市级地方标准, 陈皮加工区级地方标准及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但其推广应用率并不高。 部分基地存在建设之初能按照标准严格把关, 后期管理存在松懈或断档的现象, 不能保证对中药材正常生产过程的监测与跟踪监督, 田间管理与技术指导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不能很好的保证药材的质量。
3.3 产品附加值低
大多数中药材基地由于种植规模小, 形不成加工或者只是初加工,大部分药材只能以原料出售。 产品的附加值低,要延长产业链,需要加大对二三产的投入, 而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和融资困难两大突出问题,又严重制约了二三产的发展。
3.4 专业人才缺少
一是一线技术人才紧缺。 中药材栽培专业人才少, 既有医药知识又有药材种植技术的人才更是紧缺,阻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二是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从事中药材产业的从业人员年纪普遍较大, 且大部分没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教育,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4 发展思路
4.1 整合资源,推广复合种植模式
一是林下种植模式。 衢江区目前竹林套种中药材面积 13 500 亩,仅占竹林总面积的 2.9% ,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具有广阔的空间。 鼓励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竹林流转、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持续推进“企业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创新升级,既解决竹产业转型的现实问题,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光伏套种模式。 衢江区现有光伏基地 10 多个,占地面积 2 000 多亩,利用光伏下的空间,种植三叶青、白及等中药材,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白及
4.2 培育特色,开发药食同源品种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们日益重视保健和养生, 对带有食养功能的健康农产品和食品需求越来越旺盛。 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 110 种药食同源名录中,衢江区规模种植的有 10 余种(山药、姜、桑叶、桑椹、荷叶、莲子、黄精、橘皮、覆盆子、铁皮石斛等)。 建议针对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和养生发展新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以黄精、陈皮等为代表的药食同源品种, 聚力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和康养食品,培育特色优势品种,开创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衢江中药材产业新路。
4.3 延伸链条,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围绕黄精、 陈皮等道地中药材进行深度系列开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拓宽中药材的应用领域,以市场为导向,扩展加工思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开发中药萃取物、保健品、美容产品等健康产品;二是深度挖掘药食同源内涵,走药品研发与保健食品、药食两用添加剂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延仲中药材产业链条;三是发展“中药 + ”新业态,顺应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构建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中药 + ”新业态,推进中药旅游、中药创意文化和药食药膳发展。
4.4 政策扶持,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对于上规模的基地给予补助或奖励,同时出台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金融保险及相关融资方面的政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好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企业用工、土地流转、新型药农培训、中药材种植与保险、中药材产地加工、销售网络建设、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确保产业有序发展。 二是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中药材技术推广工作。 建立推广人员在职教育制度,分阶段、分层次地派送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接受培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