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这里是合谷穴,这里足三里……”近日,重庆潼南区上和镇团山村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不仅带来了免费的检查,还有中医学知识。这让村民们连连赞叹:“大学生们,这是把知识从学校带到了村里。”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红色基因青年振兴团队”在重庆潼南区上和镇团山村开展“三下乡”主题义诊活动,师生们为村民进行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带领村民们学习艾条的功效与使用方法,讲解了人体常用的保健穴位。
据了解,此次义诊共接诊50余人,免费发放艾条80余盒,健康宣传手册100余份,黄精种植手册100余份。“希望通过此次义诊活动能向村民们科普医疗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大家防病治病能力。”此次义诊医生马翔说道。
另外,义诊活动结束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和团山村也建立全面“结对帮扶”关系,后续将完善远程教育平台、会诊平台,利用学院人才资源,定期选派博士硕士医师将医疗服务下沉团山村,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提高团山村医疗水平。
据了解,潼南区团山村种植了3000余亩枳壳和黄精,在枳壳种植园内,成片的枳壳树郁郁葱葱,绿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为深入了解团山村中药材立体种植技术枳壳产出加工过程,志愿者们组织开展采收烘干枳壳、观测黄精种植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劳动实践。
在40℃高温下,团队成员与村民结对帮扶开展劳动,村民张德民教学生如何正确采摘枳壳,“一只手固定树枝,另一只手轻轻扭转枳壳,保证没有留蒂,否则会造成残枝,影响来年的挂果量”,学生们按照要求采摘装袋,并且保证每棵树采摘留果率小于2%。
团队来到枳壳加工工厂参与新鲜枳壳剪切与烘干。“一测直径二数果槽三测重量”,带队的中药学教授何先元拿起测量仪,开展枳壳的基础数据测量。成员们纷纷将剪切好的枳壳统一放入篮中,推入烘干室,开始枳壳粗加工。“我们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学生应该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中医药的魅力,既要有学校专业教育的小课堂,还有走上田间地头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何先元说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比于课堂上的平面图片,一线的育种采摘制药劳作也让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针灸推拿专业李红蕴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田间的劳作让我看到在课本中学到‘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枳壳,是长在田间不起眼小树上,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外果皮棕褐色,内藏果实’的枳壳,是由绿色酸橙加工而来。”
“通过几天采摘和加工,让我萌发想要发明集精准采摘、探测、防护功能一体的枳壳采摘器的想法。我将利用暑假查询资料,把想法化为实际成果。”2020级中医学专业张露予说道。
据了解, 本次活动是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产学研医协同“药物研发链”劳育项目的启动环节,后续学院还将有药材干燥、炮制、产品研发等一系列环节,为助力团山村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推动中药材产业种植与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