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康复主要涉及到以下几大类,分别是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症疼痛、以及各种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
颈肩腰腿疼基本覆盖了目前中医疼痛行业的主要内容。从大街小巷的中医推拿馆、中医诊所、中医馆、社区综合症门诊部,都能在它们广告牌、易拉宝、门窗玻璃上找到“疼痛专科”、“疼痛调理”、“颈肩腰腿痛调理”、“针灸推拿正骨”等这些字样,因为受众广、门槛低、成本少,所以这块领域是兵家必争之地。
01
机构观察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医疗或非医疗机构里,推拿、正骨、针灸、艾灸、药物外用等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中医诊疗方法。
也有些机构会引起一些理疗设备用来治疗疼痛,比如冲击波、干扰电、中药离子导入、中频脉冲、微波治疗等项目,这是公立医院里熟悉的常用套路。我认为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里,如果像公立医院那样,只是靠医生来诊断,然后开出理疗单子,再配几个助手来进行各种仪器的治疗,这路子是行不通的。
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疗效欠佳或者不稳定,如果理疗设备治疗效果能这么好,那基本治疗疼痛的医生都要下岗了。
其次,缺乏特色和体验感,中医外治得必须得与人打交道,在治疗中与患者不断地接触,才能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体验感,相反冷冰冰的仪器是带不来让人满意的治疗体验。
更何况,若治疗套路与公立医院是一样的话,患者的引流就变得很困难,患者是不会因为这里近而去你那做治疗的。据我观察,他们是更愿意去公立医院或社康综合门诊做这些单纯的仪器治疗,因为公立的背书更靠谱,虽然可能做的仪器都是一样......但是起码心理疗效层面已经获得了。
所以,在中医机构里并不是买几台先进的设备摆着,就能获得流量,以及良好的口碑。
除此之外,不少中医机构还会推出一些现代康复理念的项目,比如运动训练、悬吊训练、下肢生物力学评估与矫正、姿势训练矫正等。
首先,我是十分认同现代康复的作用和必要性,但是我并不认为在中医馆里推出更多现代康复项目是一个好思路。
原因有二,第一挂羊头卖狗肉,很多中医机构对自己的产品定位不准,更多是根据招来的医生会做什么康复项目,就引进什么。最后导致不中不西,杂七杂八乱搞一通,对外美其名说是中西医结合,具备了现代康复理念,等最后做不大了,或者项目负责医生走了后,背地里还是回到针灸推拿艾灸的那一套。
其二,在中医馆里做主动训练的条件就不具备,来中医馆治疗颈肩腰腿疼的患者大多数是愿意选择被动治疗,就躺在床上针针灸、按按摩。患者会对于自己的消费场景做出判断和选择,他们能来中医馆首先心里想要的是被动治疗,如果想寻求主动训练,自然会去到健身房或者相关康复训练机构。
所以,如果让患者来中医馆做主动训练,教育成本太高了,很难维持并且做大,属于鸡肋项目。即使能成功的坚持下来做现代康复,也根本打不过市场上专注于现代物理治疗的康复机构,就像一家中餐馆也想做西餐,只要主厨会,理论上是可以做,但这又很难很比得过西餐厅,而且太不符合市场的规律。
目前,市场业态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定位精准、专科专病、团队模式来运营的中医机构,相信这是一种趋势,未来应该还会出现越来越多。
02
人员观察
在从事中医疼痛行业者身上,经常会看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对自身实力盲目的自信。
手法治疗,是中医疼痛治疗中很重要的治疗手段。手法的特点就是立竿见影,属于本专业的特色,尤其是对于正骨手法而言,更是如此,其中有很多人对于专业特色与自身实力是分不清的。
即使是一个水平一般,稍微懂点皮毛的的手法从业者,在治疗中肯定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案例出现,立竿见影可以反映出手法治疗的特点,但绝不是操作者自身实力的全部体现。如果这些人专业水平不扎实,思维也不够全面与清晰,他们自己是很难分清专业特色与自身实力的区别。所以,就很容易将专业特色误认为是自身实力的表现,随之就开始膨胀,满脑子是个人英雄主义,甚至眼里容不下其他人,谁也看不起谁......
这是中医疼痛从业的特殊现象,在手法从业者中更容易出现,一来手法的特色就是立竿见影,二来很多手法从业门槛相对较低,针灸、方药起码还要考个医师证,手法是什么社会人都可以入行的,导致整个行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颈肩腰腿痛,属于常见病、简单病,大家能做出来的疗效都是差不多的,真的很难说谁能秒杀谁,当我说出这句话,我知道肯定有人会反驳,在这里也不想为此争论不休,因此我给疗效填加一个前提:患者认为的真实疗效。真正的高手肯定是有的,但是根据二八原理,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平庸的,包括我自己在内,这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多高手,大多都是自嗨而已。
03
思考
在大家同质化的环境下,如何成功突围出来?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应该要对自身实力和产品都要有清晰的定位,做到宁精勿杂,宁专勿多。问问自己是否有成型的诊疗体系?技术能否标准化、可复制化?能否抛弃个人英雄主义,合力组成团队?还要往疗效以外的事情多多去探索和思考,明白口碑的形成并非只有疗效,疗效只是口碑的物质基础,还有体验感和服务等其他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