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划过,即刻入伏。三伏天就像是夏日大蒸笼,作为「藏升令」二十四节气的“编外人员”,却格外引人瞩目。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壬寅年入伏的时间是农历六月十八日,即公历7月16日,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之久。
“换土移根花性安,犹嫌入伏午阴烦”,连古人苏辙都特地赋诗来表现入伏产生的烦躁。俗话说,“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入伏虽然未至一年中最热之时,但也要提前补充阳气,防止邪湿入侵体内。
炁,音同“气”。《关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序诀》:五藏(音zàng)生五炁。在中医中,炁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五藏生五炁”,“五藏”在“藏象”中医理论中,隐喻隐藏在脉络中的五个人体机能器官。这些机能器官配合周身脉络,共同完成机体的正常活动。五藏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之五脏分藏。因而中医养生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处夏日养阳,即为养阳气,补阳以炁为本。
养阳之道以炁为本。道家养生经:天地生化之机,在于一气之流行;生命生化之机,亦在于一气流行。气则萎,气衰则弱,气滞则病,气竭则死。道门之炫精炫气炫神,系以炫气为枢纽,其养精养气养神,是以养气为枢纽;其化精化气化神,是以化气为枢纽;总之,养生秘诀,均系以气为中心主宰。
那么入伏天如何补气养神呢?
一、宜阳
夏养阳,秋冬养明。入伏天宜温阳,散邪湿。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去年体内积累的冬季寒气。暑天虽气候炎热,按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空调风扇等极易让湿气沾身。补阳即可将风、寒、暑、湿、燥、火等排出体外,人在炎热的天气也不会过于躁动。
二、宜食
湿最伤脾,夏季常使人感到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尤其是易发肠炎、腹泻、痢疾等疾病的人群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宜主食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和油腻,食过则伤身。
三、宜水
水养是入伏天的重中之重。暑热易大汗,口感舌燥不胜其烦。渴忌饮冰水,白开水可生津,而茶水是最好的选择。在茶水中加入陈皮等中药饮品还能止渴生津、美容养颜、清咽利喉、消暑清热。
入伏养生,首重在“养”。几千年来,预防与养生都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药食同源是我国中医特有的养生方法。藏升国奢系列产品中,酱酒宜阳祛湿、名茶宜水生津、陈皮宜食补气。“茶为百病之药”,能止渴、消食除痰、除热去腻;“酒为百药之长”,能通气血、御风寒、行药效、止腰膝疼痛。藏升国奢养生道,寻数千年古法奢品,以中医文化弘扬国货精神,传承华夏中医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