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思想发展成为养生实践从神农时期开始,我国先民就在探索草药对于治病疗养的作用,通过对于中草药文化典籍的溯源,可以发现我国的中药文化在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以药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治病策略和方法。
中医的“治未病”的理论就是中药养生主要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发展为药食结合和养疗一体特点的药膳调养、药浴、养生花茶、养生药酒、药用植物园等养生实践。
拥有顺应四时的养生特性我国的中草药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根据四时的气候变化,选取具备不同药性的中药加以调养,使人达到养生、养性的效果,这其中不仅体现了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还是中国节令文化的体现。其中四气五味理论是草药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有寒热温凉四气”这一叙述,界定了寒、热、温、凉为药材的 4 种特性,并在医用实践中将中医阴阳理论与四气进行联系,发现四气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温与热属阳,寒与凉属阴。
《素问·宣明五气论》一书中结合五行理论对于药材五味与五脏的治疗功效进行研究,得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的描述。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中草药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保证人类健康作出了伟大贡献,在其它领域也是熠熠生辉。在烹调的启导下发展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中药药膳;
与得道成仙的炼丹文化相结合,成为远古化学之源;中草药与文学的结合更是丰富多彩,古代众多文学家、名士学者用中草药名称填诗作词、吟赋写对、编写故事和戏曲剧本,编写出优秀的药诗、药联、药谜等文化内容,使中草药药名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世人留下丰富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