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何成瑶在贵州省黔西县人民医院留影。
1976年,何成瑶(前排左三)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同事进行业务讨论。
何成瑶,1938年4月生,贵州水城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医疗专业。从医60年,在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方面疗效显著,提出“养精育胞”理论,创“温枢三焦、宁心坚肾”治法,尤擅不孕症和妇科肿瘤诊治,被百姓誉为“妇科圣手”。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每当看到又有一个家庭在我的帮助下创造了这个奇迹,我都会很满足,很幸福。”这是享誉黔中大地,被誉为“妇科圣手”的国医大师何成瑶从医60年来始终秉持的初心。
对中医学的憧憬源自亲身实践
何成瑶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叔父是地质科学家,注重教育的家庭传统为何成瑶日后成为“奇迹的创造者”播下了种子。
在何成瑶的记忆里,祖父非常疼爱她,在她幼年时就亲自教她认字读书。14岁那年读完初一的她,走了4天的山路又坐了1天的客车才到达贵阳清华中学继续求学,支撑她坚定信念的是祖父的那句嘱托:“你是女娃,但也要坚持读书。”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年少的何成瑶很向往。儿时常见一位道医来家中给祖母看病,她总是好奇观察;高考前,她陪伴祖母到贵阳市里的医院看病,医生一袭白衣忙碌的身影让她羡慕不已。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亲友们都认为何成瑶肯吃苦又细心,适合学医。于是,她欣然选择了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医疗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当时学校开设了中医学概论课等中医课程,学习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中药方剂和内外妇儿等中医药理论,何成瑶很珍视学习中医的那段时光:“当时的课本是南京中医学院编的,现在我还珍藏着。”
在医院见习期间,何成瑶跟诊中医老师,观察老师问诊把脉,每每取得良效,就愈发觉得中医“很神奇,很感兴趣”。
1962年自贵阳医学院毕业后,何成瑶任职于贵州省黔西县人民医院外科妇产科。在早年的临床工作中,何成瑶立足于中医辨证,善于将书本上的中医经方和从民间搜集到的经验方等应用于医疗实践中。她应用乌梅汤中药灌肠法治疗多例儿童蛔虫性肠梗阻,避免了手术,患者均获治愈。她根据报纸上登载的存命汤处方,配合玉真散治愈多例破伤风引起的抽搐。她采用生扯拢等草药调配的接骨方,治疗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被收录于《贵州省接骨验方选》中。何成瑶想:“中医药既经济又有效,有机会我要系统学一学。”
用勤奋铺就中医路之基石
在黔西县人民医院工作十余年后,1974年4月,她调入贵阳中医学院(现贵州中医药大学)工作。当年参加首届开门办学,她主讲了妇产科学,对中医妇科学则需进一步学习才能胜任其教研工作。一年后,系统学中医的机会终于来到她面前。1975年10月,何成瑶被学院选入贵州省政府主办、贵阳中医学院承办的贵州省第三届西学中学习班,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她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西医基础深厚、工作经验丰富,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情况下,何成瑶决定放下过去的成绩,将孩子托付给家人,心无旁骛地开始对中医的钻研。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和学习其他的十多门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她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令她记忆犹新的是,有次在国内有名的伤寒病学专家袁家玑的课堂上,何成瑶觉得《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和《黄帝内经》里的十二经,理解起来有困难,便在课下向袁老师请教。经常提问的她引起了袁家玑的注意,他赞许道:“这个同学勤学好问,很不错。”
何成瑶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她活学活用《黄帝内经》里的诵、解、别、明、彰五字法,学习经典和相关的中医课程。在学习《方剂学》时,她除了每天早起背方子外,还积极与同学们就方剂的组方配伍、适应症和作用原理等进行讨论以加深理解。
经过11个月的理论学习,何成瑶选择到中医内科实习1个月,并进一步将中西医结合思路应用到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980年11月,何成瑶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进修中医妇科,师从川蜀名家卓启墀、刘敏如。当时成都中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仅一墙之隔,何成瑶再一次发扬她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进修期间实现了教学和临床工作双丰收。
在临床方面,她记录了360多例病案,时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主任的卓启墀亲自为她做详细批注和修改,从中她学到了很多老师的学术思想,行医逐渐具备了川派风格,在治疗妇科病中,辨证重在调气血、和脾胃、养肝肾,论治重在调理,结合查月经、辨带下、细析胎产等,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组方配药。
在教学方面,时任成都中医学院教研室主任的刘敏如很欣赏何成瑶的勤奋,批准她在学校听课、参加教研活动,令她有机会较系统地学习中医妇科学,及该科目的教学目的、模式、环节、方法、内容的表达设计和安排,使她受益良多。刘敏如还把自己的教案借给何成瑶,其内容之细致让她钦佩不已,她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并将其作为日后教学的重要借鉴。
1981年5月,进修归来的何成瑶在贵州中医学院担纲教学主力之一,讲授中医妇科学。之后,她又发挥所长,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带头积极研发推广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等疾病的新技术、新项目。1991年,何成瑶被调到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当时该科的中医诊疗工作正在加强中。何成瑶主持修订规章制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开展医生“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活动,使该科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
锤炼医术医身病更治心病
从医多年来,何成瑶一直坚持对临床工作的精进和医术的锤炼,她诊断讲究求因治本,执简驭繁,术道相参,擅治经带胎产及妇科㿂瘕等疑难诸疾,对不孕症的医治造诣深厚。
何成瑶认为中医的价值、动力、创新等都在临床。因此,在临床上她坚持“四三”路线,追求五个“什么”,常做诊后回顾。“四三”是指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点跟踪(从病因到病位、病变)、三辨结合(辨病、辨证、辨体质相结合)、三法施治(调理机体、疏导心理、固本扶元)的技术路线,规范、有序地进行诊疗。五个“什么”,即病情辨别的“见什么”,病机找准的“为什么”,病证辨定的“是什么”,治疗攻略的“做什么”,知疗效、积经验的“评什么”。
诊后回顾则是何成瑶提高临床疗效的习惯做法。她接诊过一位36岁的继发性不孕患者,过去十年间曾两次尝试辅助生育术都以失败告终。何成瑶运用整体思维,以补肾为主,辅以疏肝解郁,并以活血化瘀疗法缓解患者输卵管长期慢性炎症。服药20剂,两个月后,患者受孕内环境得到改善,子宫容受性得到提高,竟然成功地自然受孕。尽管这次是宫外孕,但患者因此重燃了自然受孕的信心。待她第三次来就诊,何成瑶又以修复为主的思路组方用药。1个月后就收到了患者的喜讯,她再次怀孕,且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何成瑶又为患者开出固肾、益气、养血、安胎之方,药后复查情况良好。
送走患者,何成瑶又如往常一样,翻阅自己记录的患者有关病历,分析一路以来的诊疗思路,得出了诊疗35岁以上、辅助生育术失败的不孕症患者,在坚持养精育胞的同时还需辨证施以补肾行气、活血化痰等治法的临床体会。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创“养精育胞”理论统领女科证治。“养精”即调养先后之精;“育胞”即调育胞宫;养精之目的在于育胞,育胞之妙全在养精。在“养精育胞”理论指导下,创立“温枢三焦、宁心坚肾”之法,强调精之成在于三焦气化,坚肾不唯补肾,补肾当先宁心,心宁则肾自坚矣。
她主持制定不孕症、胎动不安、盆腔炎、异位妊娠4个妇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创制调经四方、消炎四方、通阻三方等11个协定方,研发调经助孕膏、温经散寒膏等5个膏方。
何成瑶医身病,更治心病,注重身心同调。在她看来,不孕不育症疗程长,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心理压力大。医生诊治的同时要为患者做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何成瑶曾接诊过一个原发性不孕患者。她发现,这位患者每次都在其婆婆的陪同下来就诊,总是神情压抑,状态不好。
为此,在一次就诊中,何成瑶请患者的婆婆在诊室外等候,她单独与患者沟通。患者忍不住放声大哭,表示自己结婚已有两三年,迟迟不能怀孕,心理压力非常大。
“你不要想别的,放下心理包袱,放心配合治疗,我们会给你看好的。”何成瑶暖心地安慰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患者顺利怀孕。她第一时间来到何成瑶的诊室,与她分享这个好消息。见到何成瑶的瞬间,她还是大哭一场。与往日不同,这次她是喜极而泣。
另有一患者婚后5年多,曾怀孕3次,反复自然流产。何成瑶积极地给予其安慰,并晓以保胎知识,按“养精育胞”理论施药三剂。患者心情得到纾解,后来正常怀孕生子,还远道寄来锦旗致谢。
在临床工作中,何成瑶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她总是急患者所急,解患者之难。正如她的演讲《假如我是一个病人》中所言:病人求诊,希望医生帮助自己,而作为医生,就要站在病人的立场,理解病人的需求,才能感同身受,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她在一次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不孕症诊治的人文思考》的论文,从哲学、医学两个范畴讲述了治病特别是治疗不孕症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深切体会。
“何医生是送子观音。”何成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让“送子观音”的美誉不胫而走,贵州省各地及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和国外的求医者纷纷慕名而来。
终身学习迈向更高境界
何成瑶把每一位患者看作自己的老师。她说:“疾病是考题,诊疗是答卷,疗效是评分,作为医生要向病人交出高质量的临床答案。”“我要准备好随时回答患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各科知识,所以要有扎实基础,坚持道术结合,要把中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技术相结合,还要不断学习,并学以致用。”
不断学习,让何成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她说:“疾病谱在发生改变,新技术日新月异,诊疗思路也要相应改变。西医要不断更新,中医也要守正创新。现在中医的研究进展不断,中西医要融合,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她阅读中西医新专著、新教材,上网学习,在学术会议中学习,更虚心向学生学习。
一次,网络上一则蛇床子在妇科方面新用途的报道引起了何成瑶的注意。她进一步翻阅研究进展发现,常作为外用药使用的蛇床子,除清热解毒功效外还能补肾壮阳,在妇科方面有类雌激素作用,此后在为患者调经时,她常用此药,收效卓著。
何成瑶坚持:“辨证论治思路要宽。”诊疗要有多个方案,择优从之。
她示诊有个惯例:有疑难病例,总会先让学生们讲应该如何处理,然后自己再讲。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独立临床能力,又能发现他们的新思路,老师也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比如,一位45岁的患者在经何成瑶治疗后顺利怀孕生产,再次前来就诊是因为患者得了产后抑郁症,出现烦躁、失眠、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阴虚火旺症状。何成瑶先让在场的学生讨论,自己则准备以益阴扶阳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辨治。此时,一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提出“交通心肾”的思路,在益阴扶阳基础上加黄连、肉桂。二药组合出自治疗心肾不交的经方交泰丸,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可得水火既济之功。何成瑶认为学生的辨证思路非常好,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她由此总结:“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自己从事的专科,应博采众长,跨学科学习。”
何成瑶不断吸取前沿医学知识,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从省级名中医到全国名中医,再到成为国医大师,源于她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也成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妇科的科室文化之一。
道术结合推动学科发展
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的第二任科主任,何成瑶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发展之路,她不仅仅满足于科室临床工作的发展,还格外注重道术结合以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室文化建设。
在人才培养中,何成瑶将自己的学术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提升了科室的中医妇科诊疗技术水平、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树目标、定任务、跟前沿、主临证、求创新、遵规范。”她经常提醒学生,一定要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积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一定要学习好,将来才能传承好、有创新。
作为《中医妇科学》《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专任老师,第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师承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何成瑶培养学生数以千计,培养贵州省名中医2名,省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博士和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12名。
她原本打算在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结业后就不再招生带教,但为了培养中医妇科高层次骨干人才,更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何成瑶还是招收了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
科室后辈们深受鼓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老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为了学科发展她殚精竭虑,在她的努力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由弱到强,成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妇产学科翘楚。妇产分科以后的中医妇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得了“贵州省中医妇科特色治疗、应用与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称号。该科以中医药对女性生殖轴干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研究方向,列出九大方面的若干课题进行研究,在“十三五”优势学科建设期间,获准建设贵州中医药大学女性生殖轴调控研究中心,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何成瑶一直将“大医精诚”作为从医最根本的要求。她认为,医者仁心便是“道”,是救死扶伤,是发扬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医院工作人员说:“何老虽然年过八旬,每周仍然坚持上三个半天门诊,虽然限号50人次,考虑到患者看病难,常加号到六七十人,碰到疑难和典型病例,还要给跟师学生讲解,常到下午近2点才休息。”
受何成瑶“医者仁心”大爱精神的影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妇科对病人遵循“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和患者的沟通中将心比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安慰患者,建立了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