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看来,君子除了立志高远,以道德为规范约束自己,内心归依于仁外,还应对六艺娴熟,并能游刃有余。
孔子所谓的“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泛指才能。我们学习中医,也应借鉴孔子“游于艺”的智慧。
“游”之一字,朱熹将其释为“玩物适情之谓”,意即人在掌握六艺的过程中,不仅要娴熟、有技巧,还须有“游”的精神,即能从技艺的培养过程中获得快乐、自由之感及美的享受。
往深里讲,“游”的本质就是自由,“游”的方式和过程就是将人从世俗名利中解救出来,回归本真自然的状态,实现对“真”的追求,达到虚静豁达的心灵自由。
中医是一门关于生命的学问,蕴天地之道,其中有至高至广、至精至微的理念。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境界会逐渐发展到医我融合,达到此境,即表明已能真正达到“游于艺”的层次了。
把“学”变成“游”,需要下极大的工夫,且需要用心体悟。什么时候从“学”悟出“游”、从“苦”中得到“乐”了,什么时候就算是中医素养达到一定的层次了。
初学中医时,囿于各种新名词、新概念,不断去理解,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艰辛。学习中医多年后,对于中医的名词和概念已经熟悉,慢慢就会进入悠游、闲适的境界,此时学习中医不但不苦,反而有很多乐趣。显然,学习中医到了“游”的境界之后,不但可以借中医来提升精神境界,更可以通过“游”于中医而上升至享受中医之美的层次,这时不但医术可以精进,同时还能塑造自我的完整人格。我认为,学习中医唯有达到这样的层次,才真正学明白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中医,反复实践,再学再实践,慢慢地就能有一种愉悦的享受,并且能用中医来涵养自身性情,陶冶情操——这就是“游”的境界。
《黄帝内经》里也有关于中医人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的论述,最高的是真人,其次是至人,再次是圣人和贤人。我认为,这四类人已经达到“游于艺”的层次了。(董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