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史博物馆收藏了两个古代的瓷质拔火罐,分别为唐代耀瓷拔火罐和元代钧瓷灰釉拔火罐。耀瓷拔火罐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唐代窑址,高4.7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2.1厘米;钧瓷灰釉拔火罐出土于内蒙自治区托克托县,高10.4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厘米,腹围30.5厘米。这两个瓷质拔火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诊疗工具,是研究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元代钧瓷灰釉拔火罐,陕西医史博物馆藏
唐代耀瓷拔火罐,陕西医史博物馆藏
中医火罐疗法,古称“角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出其中空气产生负压,吸着于皮肤或穴位上,形成局部瘀血,以达到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消肿止痛、祛风拔毒、驱寒除湿等效果。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该疗法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早期,拔罐主要用于外科痈肿,我国古代医家利用动物的角罩在患处排吸脓血,例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指用小兽角吸拔。后来,角逐渐被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而是主要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进行。
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主要的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又有所改进,临床上更多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故竹罐又被称为药筒。至清代,为弥补竹罐吸力较差、干燥易裂的不足,开始使用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在清代已作为商品买卖而广为流行了。(若从彬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