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同道好友闲坐论方,谈及锡类散。他言该方消炎解毒、祛腐生肌,可治疗口腔咽喉糜烂肿痛,如同焊锡补锅之用,取象比类,故以名之。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属望文生义,并非方名之本意。
锡类散方出自清代名医尤在泾《金匮翼》所引其笔友张瑞符治疗咽喉腐烂、唇舌肿痛的经验方,原名烂喉痧方。言:“烂喉痧方,笔友张瑞符传。西牛黄(五厘),冰片(三厘),真珠(三分),人指甲(五厘,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象牙屑(三分,焙),青黛(六分,去灰脚净),壁钱(二十个,焙,土壁砖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共为极细末,吹患处效。”并附记张瑞符事迹于方后,称他“年过五旬,并未生育”,后因广做善事,抚养孤侄,使之成家立业;又将秘藏的效方“烂喉痧方”公之于众,如此积德善举,遂而有子。尤在泾这样写,说明张瑞符将此秘方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确实是大义之举。
晚清医家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中亦收载此方,并正式为之命名“锡类散”。王孟英在方后加按语曰:“此方尤鹤年附载于《金匮翼》云:张瑞符传此救人而得子,故余名之曰‘锡类散’。功效甚著,不能殚述。”但王孟英收录的方子和尤在泾的原方,虽组成药物没有差异,药物剂量也完全相同,但药物顺序有较大差异。尤在泾方以牛黄为君清热解毒,直入咽喉;以冰片、珍珠为臣,芳香走窜,收溃生肌,共奏辛凉透表、苦寒泻热之功,亦可甘润顾护阴液。王孟英方将象牙屑排在首位,象牙屑的清热解毒之力相较牛黄弱,但消肿生肌之力强。
锡类散并不含锡,王孟英为何给这个方子如此取名呢?锡类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亏、竭;锡,通赐,表示赐给、赏赐;类,属类,郑笺训为“族类”,尔类即尔辈。这句诗本意为上天赐福,孝顺的子孙后辈层出不穷。《诗经》的注释著作《毛传》记载,“类,善也”,所以“锡类”即为“赐类”,意为赏赐美好的事物。王孟英将烂喉痧方改名为锡类散,一者表彰张瑞符助养遗孤的忠义美德,发扬光大其善举;二者有赐药于众生以救急治病之意。锡类散的命名展现了王孟英“孝亲”“爱民”的儒医风范,为后世留下了通晓典籍、精熟医术、救世济民的大医家形象。该方的命名不同于常见的用主药或主治功效来命名的方法,而是另一种人文命名法。
作为经典名方制剂,锡类散不仅局限于烂喉痧(即西医之猩红热病)的治疗,还被广泛运用于耳鼻喉疾病、热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的治疗,疗效可靠,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