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主治纹枯病的噻呋酰胺
近年来在中药材领域大放异彩
噻呋酰胺,和其它杀菌剂相比,具有两个极其出色的特点,即强内吸性和长持效性。
通过叶面喷雾,药液可吸收至植株体内,可向下、左右传导,通过灌根、制成颗粒剂撒施或拌种,可通过根系吸收,使药液向植株体内传导,对病菌不但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还对植株具有较好的预防病害发生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噻呋酰胺的这一强内吸特性,所以对纹枯病、立枯病、根腐病、白绢病等位于植株下部,甚至是根部的病害,都具有理想的防治作用。
这就为噻呋酰胺的用途,定下了一个基调,它就是一款为防治农作物根部病害而生的杀菌剂。
当前,在我国农业农村部获取登记的269个噻呋酰胺单剂及混配剂中,主要登记的是水稻和小麦纹枯病。
随着噻呋酰胺对其它作物根部病害具有卓越防效的发现,近年来,噻呋酰胺逐渐开始在花生白绢病和马铃薯黑痣病方面取得登记。
但噻呋酰胺的杀菌功效,绝不仅限于此。
近年来在防治中药材根部病害方面大放异彩,就是最好的例证。
02
噻呋酰胺主要防治中药材哪些病害
佰秀农业通过近10年的实践应用,总结出噻呋酰胺在各种中药材不同生长阶段对根部病害防治的方法和技巧:
①芍药
不管是白芍、赤芍和观赏芍药,都会遭受茎基腐病和菌核病的危害。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以及种苗携带菌丝或菌核移栽的田块,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几率都比较大。
对于一年生芍药来说,大家可以通过杀菌剂拌种的方式进行预防,但对二年生以后的芍药来说,就要采取杀菌剂进行根外处理了。
两者均以危害芍药茎基部位为主,但茎基腐病危害位置相对固定,而菌核病不但危害茎基部位,还会对植株造成伤害,如发病中后期,可致使茎秆中下部出现病斑,最后干枯形成纤维化,从而导致上部植株的黄化枯死。
芍药在发生这两种病害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顶部叶片开始变成红褐色或黄褐色,这是由病害导致维管束受损,营养和水分不能充分输送导致。
所以,在田间出现这种现象时,大家可以采取240克/升噻呋酰胺40毫升+32.5%苯甲·嘧菌酯20毫升/亩,兑水60-90斤进行均匀喷雾,发病严重的区域,可压低喷头,采取药液淋根的方式,让药液直接接触病斑。
采取这种防治方式,间隔7-10天重喷一次,对茎基腐病和菌核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
②牡丹
牡丹根部病害主要以立枯病为主,尤其是苗期阶段(1-3龄期),防治的方式可采取噻呋酰胺通过浸种及喷雾的方式解决。
浸种:240克/升噻呋酰胺20毫升,兑水50斤稀释后,可浸泡一亩种量,24小时后捞出晾干播种,可大大减少苗期立枯病的发生。
喷雾:对于二年生或三年生牡丹苗,若发生立枯病危害,可采取240克/升噻呋酰胺40毫升/亩,兑水60-90斤进行喷雾+淋根。
也可采取240克/升噻呋酰胺20毫升+25%嘧菌酯20毫升/亩,兑水60-90斤喷雾+淋根,同样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③白术
白术根腐病和立枯病是白术种植户的梦魇,一旦控制不力,便会在田间大肆蔓延,严重者可致使80%以上的严重减产,致死威力仅次于水淹。
尤其是白术植株较高时,一般内吸型杀菌剂,很难通过茎叶吸收的形式,让药液达到病灶,此时,噻呋酰胺的强内吸性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在和苯甲·嘧菌酯、甲霜·噁霉灵、咯菌腈等根部病害杀菌剂进行混配后,通过噻呋酰胺的内吸传导性,能大大提高混配杀菌剂的杀菌威力,这也是防治白术根部病害时,采取噻呋酰胺混配后,杀菌效果会大大提升的原因之一。
防治白术立枯病(卡脖子病),单独使用噻呋酰胺就能达到理想效果,但病情较为严重时,建议和甲基硫菌灵、克菌丹、嘧菌酯等杀菌剂进行混配使用。
防治白术根腐病,预防或发病初期可以单独使用,治疗建议混配使用。
03
噻呋酰胺未来的应用方式
采取叶面喷雾或者淋根的方式进行施药,都属于被动式杀菌治病。
提前将病菌抑制在萌芽状态,则是噻呋酰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噻呋酰胺已经获得颗粒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的登记,虽然登记对象为花生白绢病及水稻纹枯病,但采取提前撒施或种子包衣(拌种)的方式,都是将病菌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最好方式。
且使用较为方便,虽然达不到一劳永逸的目的,但可以不再让农民朋友进行被动施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施药工时和作物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