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作为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草药,被称为天然的下火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长,很容易见到。很多人认为蒲公英只是一种野草,但事实上蒲公英作为药食同源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清楚蒲公英可以带来的功效,其实很早之前蒲公英就在中医里被广泛使用。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苦菜花、野苦菊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早春及晚秋,生于路旁、田野、山坡等,在全国各地均有生长。整株植物匍匐于地上,叶如荠菜,比荠菜叶子稍大。它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蒲公英的根、叶、花全能入药,可以治疗乳腺炎、淋巴腺炎、腮腺炎、咽喉炎、尿路感染、肿痛补退、虫蛇咬伤等很多疾病。
蒲公英的药用价值
蒲公英作为中药,始载于《唐本草》,后在《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中均有记载。《本草新编》谓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并被许多少数民族视为珍宝,被作为藏药、蒙药、苗药、土家药等。主要药用价值有:
1.去火消炎
春季季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上火,易发口舌生疮以及嗓子疼痛的症状。蒲公英会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能够快速的消炎杀菌,具有预防上火以及改善咽喉发炎的作用,容易上火的人也是可以适当性饮用的。
2.利尿排毒
万物生发,所以体内的毒素就会堆积,进入春季,正好是排毒的最佳时间。蒲公英又被称之为排毒草,能够有效将体内的毒素排出,具有利尿散结的效果,可以改善尿道炎以及尿路感染。而且还会具有利尿通淋的效果,呵护泌尿系统的健康。
3.保护肝脏
春季的时候本身就是养护肝脏的一个好时刻,蒲公英对于个人的肝脏是非常有作用的,能够达到提高解毒能力的效果。有效改善肝火旺盛所出现的小便短赤,所以在春季到来的时候,不妨就选择坚持蒲公英泡水,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让肝脏功能更加的强大。
蒲公英的种植要点
土壤条件: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优良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可高达20个以上,开花后经13~15天种子即成熟。
在蒲公英野生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可直接控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于栽培。通常在10月份,挖根后集中栽培于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后浇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发新叶,这时再施一次有机肥,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可采叶上市。
整地施肥:
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要亩施有机肥2000~3500千克,混合过磷酸钙15千克,均匀地撒到地面上。深翻地20~25厘米,整平耙细,做平畦宽1.2米、长10米、起20厘米高小垄。蒲公英播种前,应先翻地作畦,在畦内开浅沟,沟距12厘米,沟宽10厘米,然后将种子播在沟内,播种后覆土,土厚0.3~0.5厘米。播种时要求土壤湿润,如土壤干旱,在播种前两天浇透水。春播最好进行地膜覆盖,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盖。
播种繁殖:
蒲公英繁殖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无休眠期,成熟采收后的种子,从春到秋可随时播种。根据场需求,冬季也可在温室内播种,露地直播采用条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浅横沟,播幅约10厘米,种子播下后覆土1 厘米,然后稍加镇压。播种量每亩0.5~0.75千克。平畦撒播,亩用种1.5~2.0千克。品质优良的蒲公英良种每亩的播种量仅为25~50克。播种后盖草保温,出苗时揭去盖草,约6天可以出苗。
田间管理:
1.松土除草:蒲公英出苗后半月,进行1次松土除草。床播的用小尖锄于苗间刨耕;垄播的用镐头在垄沟刨耕。以后每10天进行1次松土中耕。封垄后要不断人工除草。
2.定苗:浦公英地上植株叶片大,管理要充分考虑植株生长有一定的空间,不可贪密恋苗,影响生长。一般在出苗10天后即可定苗,株行距5—10厘米。
3.浇水施肥:蒲公英生长期间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蒲公英出苗后需要大量水分,因此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蒲公英生长的关键。
采收:
播种的蒲公英当年不能采收。入冬后,在床(垄)上撒施有机肥每667平方米2000千克,是腐熟的马粪。这样,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保护根系安全越冬。不提倡施化肥,施化肥虽然嫩株及叶片色黑突长,但失去绿色植物的内涵,也失去了蒲公英的野味风格。一般每公顷可产9000—10500千克。
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用刀割取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每隔15~20天割1次。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一般每亩地每次收割可产700~800千克。采收时可用钩刀或小刀挑挖,沿地表1~1.5厘米处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像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掰收芹菜叶那样采收,但叶片是分散的,不成叶束。单位面积产量:露地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0.8~1.0千克;大棚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1.2~1.7千克;温室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1.5~2.4千克。
蒲公英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如果食用,在生长期就可以采摘。食用价值比较好,种植管理比较容易,但是要抓住采摘时机。每次种植最好都要留种。注意简单的环境适应程度,切勿盲目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