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大部分时间,王汉明是在忧虑与思考中度过的。
是年3月,王汉明卸任湖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担任湖北省新华医院院长。新华医院创建于1953年,当时名为湖北省财贸医院,主要服务于财政贸易战线的党政干部职工。在此后约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医院虽经历几次发展高峰,但始终留有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直到2001年,该院更名为湖北省新华医院,划归原湖北省卫生厅直管。
王汉明上任之时,新华医院的全省排名在第75名左右,规模、设备、人才建设等均处于良性状态,发展态势差强人意。但王汉明有更深远的考虑,他希望医院能取得更快的进步,实现更大的突破。
如何彰显优势、突出特色,怎样在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医院的未来发展究竟该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站在医院大楼前放眼望去,菱角湖面波光粼粼,一如王汉明起伏的内心。审时度势,彰显优势谋发展
打开武汉市地图,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圆心,画一个半径5公里的圆圈。这个圆圈里密布优质医疗资源——南有协和、同济,北有长航,东有武汉市中医院,西南有武汉市一院、二院,东南还有武汉市六院、武汉市儿童医院。王汉明觉得,要想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必须做出特色、打造优势。
他把目光投向自己最熟悉的中医。王汉明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在校附属医院工作,后又到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部)攻读口腔专业第二学位。在从事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将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一思路在王汉明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新华医院虽是西医综合医院,但早在建院之初就有一定的中医药基础,开设中医科室,且有自己的院内制剂,老院长王宗铁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医。转型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想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医院领导班子给予王汉明一致支持,很快着手准备工作。“但一开始肯定有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人对中医有偏见。”党委书记龚仁杰说,“我们就挨个做思想工作,让全院所有人都理解,转型是为了医院更好发展,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可以在医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2014年,经湖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卫生计生委批准,医院第一名称变更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湖北省唯一一家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王汉明确立医院的发展战略:勇于攀登现代医学发展高峰,深入发掘传统医学伟大宝库,奋力实现中西医融合创新之梦。
打造队伍,一手培训一手引进
计春燕是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1998年从湖北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医院工作。最初听说医院要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时,她一肚子不愿意,“我已经是十分有经验的西医,为什么又要去学中医?”除了大学时上过一门中医课程,她对中医药再无更深了解。提到中医,她总觉得,“那玩意是糊弄人的吧!”
然而现在,计春燕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中医的好处。再提到中医,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中医能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有病人跟我说嘴里有甜味或者有苦味,以前我只能建议病人做胃镜、做肝胆B超,可往往查不出问题。学习中医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古人对此有非常透彻的研究。再有病人跟我说嘴里有味道,我就会从中医角度去考虑,看看是不是存在脾虚等问题。”计春燕觉得,中医在解决患者痛苦方面的优势是西医不能比拟的。“就拿息肉切除来说,总有术后患者感觉身体发热,非常痛苦,但他的体温是正常的。以前我只能安慰他,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我用中医药手段去干预,效果特别好。”
计春燕对中医态度的大转变源于医院组织的西学中培训。从2014年起,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年举办一期“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计春燕连续参加了三期。与之前两年不同,今年的培训是小班授课,只有20名骨干医生参加,理论学习之后还有临床跟师。王汉明把这次培训称为“黄埔一期”,希望借此培养一批顶尖级中西医结合人才。此外,医院还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和“护理人才培养工程”,全方位打造人才队伍。
转型之后,医院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大提高。“去年医院招聘收到了1000多份简历。”副院长席仁刚介绍,“有对口专业一整个班的简历都投过来了。”3年来,该院先后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引进50余名硕士博士。王汉明对招聘的态度斩钉截铁:“招两个人,那就一中一西;招一个人,优先考虑中医。”
目前,该院中西医结合医师数达到医师总数的70.7%。转型后,该院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担任常委以上职务的人次分别由4、8、3增长为20、28、20。
挖掘特色,中西医融合求创新
参加西学中培训,院领导也不例外。作为医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陈家宁西学中之后的体会是:“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西+中’或‘中+西’,而是要找到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中医、西医两种思维的共同点,才能真正实现中西医融合创新。”
为此,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着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在全院30多个科室中遴选出18个作为中西医结合特色建设科室,每个科室将收治量最高的3个病种确定为优势病种。对这54个优势病种的收治过程中,病情描述必须有中医术语、病例记录必须有中医诊断、诊疗方案必须有中医手段。这不是要求中西医治疗简单叠加,而是意在互补、整合,在采用西医标准化治疗的过程中融入中医个体化诊疗手段,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
陈家宁特地把中医专业出身的范妮娜医生调到医务部,专门负责中医推进工作的管理考核。范妮娜2005年硕士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妇科专业,参加工作后从事西医临床,时常因中医身份被认定违规,处境颇为尴尬。如今,范妮娜的一身本领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她每星期要检查三、四个科室,看看中医病例是否规范、辨证论治是否合理、适宜技术使用是否正确。
在王汉明看来,中西医融合创新要在重大疑难杂症及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临床路径上寻找突破。他对康复医学科、骨科等重点学科寄予厚望。该院康复医学科是湖北省重点专科,目前可开展针灸、推拿、火罐、艾灸、中药熏洗等多项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独特优势得到业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夏文广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进行针刺夹廉泉配合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现代康复手段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无论是临床层面还是科研层面,成果都十分喜人。“每天差不多有百余名中风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效果不错。”夏文广说,“学术期刊对我们的论文也很感兴趣,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针灸。”
转型三年,为时尚短,但转型后医院服务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给了王汉明充分的自信。“中西医融合代表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他说,“医院会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把西医做强做大,把中医做出特色,让中西医融合创新出成果。”
>>>>短评
中西医结合路更宽
湖北省新华医院挂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换,而是发展思路的巨变。近年来,不少西医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并由此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有发展困境之忧的西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契合了大会精神,让中西医优势互补,更好地造福人民。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转型升级以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中医与西医取长补短,为医院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既全面提升了综合实力,也得到百姓的认可与欢迎。
同时,该院也以转型经历昭示了中西医结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讲整体辨证,西医求精准规范,两种医学体系恰好优势互补。该院一方面创新中西医治疗途径,显示出中西医联合攻克重大疑难疾病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不可比拟的优势,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让“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收获更佳效果。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出了表率。
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决定一家医院的兴衰成败,中西医结合为避免同质竞争、打造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特色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条件成熟者,不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