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小耳穴 大全息

   2023-08-23 中国中医药报730
导读

耳穴,顾名思义,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耳穴诊治疾病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厥病》曰:“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

耳穴,顾名思义,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耳穴诊治疾病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厥病》曰:“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其后,以耳郭诊断疾病,以针刺、中药、艾灸、温熨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散见于历代医书之中。

而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当人体脏腑、躯干四肢、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耳廓就会相应地表现在某一或若干穴区上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变色、变形、脱屑、丘疹、结节、血管充盈或痛阈下降等。正因如此,中医耳穴以单穴或穴区两种形式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迄今为止,采用耳针疗法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2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临床各科。不仅对某些功能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对部分器质性病变,以及某些疑难杂症也有其一定疗效。就这小小的耳穴当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极为巧妙的呈现着东西方医学在中医思维指导下交融的大格局。

东方中医思维中的耳穴

《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认为,耳不仅仅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的健康状态与外在表现,可以间接的反映出人体脏腑的机能状况。其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古籍中,除上文提及的以外,还有《灵枢·脉度》中记载的“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说明耳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肾的状态可以影响到耳的功能。《灵枢·决气》中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了肾对人体的重要性。《医宗必读》更是直接以“肾为先天之本”。又《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记载“(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以及《素问·脏气法时论》中的“肝病者……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难经·四十难》云:“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其后又如《备急千金要方》载:“……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耳背分属五脏的论点在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为后期耳穴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都说明耳与脏腑功能及其生理、病理等表现关系密切。

同时,耳与经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提及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均有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联系耳廓,但均可借助经别与阳经相合而达于耳。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行到达于耳。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所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就具有疏通经络、行气和血、调和百脉的作用。

生物全息理论中的耳穴

1973年,山东大学教授张颖清发现,人体第二掌骨侧的穴位分布形式,恰与全身各部位的穴位群相对应,这些穴位与人体相应部位或器官的生理、病理上均有相关性,并且其穴位排列规律恰似人整体组织器官的等比例缩影。他认为,因DNA为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任何一个体细胞均有与原初受精卵或起始细胞相同的一套DNA信息,故任意一个体细胞也都具有发育成新整体的潜力,且生物体上结构和功能与周围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可称为全息胚,由此提出了“全息生物学”这一新的生物学理论。

耳穴也是如此,它在耳廓表面的分布状态形似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与盆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三角窝,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轮脚周围等。这种全息对应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学博士诺基尔(P.Nogier)提出的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耳廓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息元:从形式上成为人体整体的缩影,并包含了人体各部分的主要信息。根据生物全息律,耳廓与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反射中枢)、躯体(内脏)形成了全息反射路,并通过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发挥作用。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则是指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在中枢内的投影、都与其相应的整体部分在中枢内的投射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故每个耳穴在中枢内的投影也必然存在着这种联系。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耳针疗法在国际社会的普及和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很大程度上将之与中医象思维和整体观念对应起来开展了一系列新的研究,促成了耳穴中西医结合的新高度。

目前中医类医疗机构大多都有开展耳穴压豆这一中医适宜技术,常选用质坚圆融且具活血通经功能的王不留行籽进行“埋豆”。这种方法简便、廉价,便于操作,值得推广。在中医整体观念和中医象思维的引导下,充分结合全息理论,进一步科学的认识、探索耳穴,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耳穴诊病,然后选用适宜方法进行适当的耳穴刺激,就可以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68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