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谨防疾病“秋后算账”

   2023-08-24 中国中医药报2950
导读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起点,却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民间素有所谓“热在三伏”,其中一伏就是“秋后一伏”。所以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起点,却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民间素有所谓“热在三伏”,其中一伏就是“秋后一伏”。所以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指出,秋季气候干燥,冷热多变,老年人需注意保健防病。立秋过后天气逐渐凉爽,昼夜温差增大,短期的回热还容易导致气温忽高忽低,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多变的天气,很容易患上感冒、发热、咽喉炎、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四时养生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合理膳食保护肠胃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很多人会出现胃口不好、食欲不佳等厌食症状。立秋过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萌发出“贴秋膘”的想法,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弥补夏季清减的体重,为冬季增强抵抗力打下基础。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盲目“以肉贴膘”的方式并不可取。虽然时至立秋,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旧处于最热的三伏,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人体的胃肠功能仍然较弱,还没有完全调理过来,若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结果适得其反。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来说,盲目“贴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复发或加重。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吃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银耳、雪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还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木耳、百合等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煮粥煲汤饮用。同时还应注意,秋季大量新鲜水果上市,瓜果虽好,但应谨记“秋瓜坏肚”,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应有所选择和节制,以防损伤脾胃阳气。糖尿病患者更应少吃过甜的水果,尽量以西红柿、黄瓜、萝卜等蔬菜代替,以维持血糖稳定。秋季肠炎泄泻初起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胃肠安等制剂。

调节情绪远离忧郁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有些地区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秋雨凄凉。一些老年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心中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惆怅、烦躁等感伤情绪。这种气氛感染力很强,一人秋愁萌动,常常会影响周围的亲人、同事、朋友,“悲秋”的氛围更加浓郁。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情绪调节,以防秋愁伤身。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容易损伤肺气,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情绪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忧情绪。如何化解这种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远离忧郁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情志调摄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顺应秋季的容平之气,正所谓“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起居有常提高抗病能力

经过夏季的持续高温炙烤,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出现心烦、焦躁、易怒等“情绪中暑”状况,造成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人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立秋之后午休时间减少,加上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偏大,睡眠时间和质量下降。为摆脱这种不良的状态,需要在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抗病能力。

平素注意清淡饮食,因为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加深困倦。起居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顺应阳气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舒展肺气,而中午适当小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也可以在室内放些绿萝、吊兰、虎皮兰等绿色植物,增添活力,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对摆脱与人体缺氧有关的困乏状态也有一定作用。立秋时节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群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民间自古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立秋过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应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薄衣御寒,循序渐进练习“秋冻”,以提高机体御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但“秋冻”不宜冻脚,常言道“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天高气爽,气温始凉未寒,正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俗话说“动则不衰,乐则长寿”,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增强机体耐受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身体好的可以选择爬山、钓鱼、郊游等活动,而身体较差的则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气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青年人可以打球、爬山、骑车、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则可选择太极拳、慢跑、散步、八段锦等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汗出太过,耗损阳气。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免造成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

虽然秋季气候宜人,但多晴少雨,气候较为干燥,运动前后要多喝些水,注意补充体内水分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提高口鼻黏膜的防御机能,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如果运动过程中流汗过多,还应该注意喝些淡盐水,以补充体内钠的流失。但切忌暴饮,应少量、多次、慢饮,逐渐补充水分。

防病保健安度“多事之秋”

立秋过后,雨水渐少,物候干燥,昼热夜凉,天气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稍有不慎,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只要多加防范,就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预防感冒,拒绝秋燥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高逐渐降低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转向干热,“桑拿天”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这段时间里,昼夜温差也会逐渐增大,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受凉风,引发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华北地区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出现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秋燥症”,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应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症”。切忌贪凉,尽量减少空调、电扇等电器的长时间使用,注意天气冷暖变化,预防疾病“秋后算账”。老年人应养成每日用冷淡盐水漱口洗鼻的习惯,仰头含漱片刻,使盐水与咽部充分浸润。干燥的秋天也易引起哮喘,有哮喘病史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谨防秋季腹泻

夏日酷暑难耐,大量进食冷饮、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立秋过后温度下降,部分致泻病原微生物易孳生,容易引起肠道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同时,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的抗病能力也开始减弱,容易出现反酸、腹痛、腹泻、腹胀等症。此时,要严格把好“进口关”,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血压波动,及时调整用药

炎炎夏日,不少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后看到血压下降,或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会选择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管硬化,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入秋后天气变凉,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变化明显。血管收缩直接影响血液供应,容易诱发心绞痛等有关心脑血管疾患。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有时候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血管骤然收缩舒张,也容易引起中风、心梗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当顺应四时之气而养,方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生物的规律,人体也不外如此。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体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正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时期,应当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这样才能为深秋和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夏秋交替的时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爆发期,血管最怕“一冷一热”,这段时间,不仅要养肺,还要注意高血压、心梗、中风等疾病的预防。尤其老年人更要谨慎,注意保暖,早晚要增添衣服,发现不适,及时就医。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685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