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2023-09-14 中国中医药报1590
导读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黄帝内经》时代的“天人合一”开始,历代医家对于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了很多论述,其中二十四节气最具特色。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黄帝内经》时代的“天人合一”开始,历代医家对于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了很多论述,其中二十四节气最具特色。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演变联系在一起。太阳在轨道上每旋转15°为一个时段,共分成24个时段,分别列到12个月中,对应24个节气。

节气变化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就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疾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节气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中尤为详细地记录了古代二十四节气异常时的常见病。

现代研究表明,自然节气变化确实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白露前后肝炎发病数逐渐增加,至大寒前达到高峰。还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易发生高血压、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

不同节气下中医治疗也有宜忌

因为人体在四时节气的转化中也会相应地发生阴阳变化,所以在不同的节气天时条件下,中医治疗也有宜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寒性药物应避免寒冷的气候,用凉性药物应避免清凉的气候,用温性药物应避免温暖的气候,用热性药物应避免炎热的气候。可见古人早已提出了四时节气用药远寒远热的戒律,指出了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寒热而制定。张仲景曾在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便是因为白虎汤过于寒凉,如在立秋后服用,会使机体又受寒邪侵袭,产生“呕利而腹痛”的病症。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因此,善补阳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诊断用药既要遵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时不可违”之旨,又要通晓因证达变之理,把四时节气的寒热与疾病的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根据证候性质先确定寒或热的治疗大法,再结合四时节气的寒热恰当地选择方药,使药能中病,又不会因用药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顺应四时养生方能健康长寿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中医养生最主要的原则是“治未病”,按现在语言可以理解为“养生保健”。不论用哪种方式方法养生,都离不开顺应时序。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此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为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谨慎作息、饮食等,按照自身体质调养,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易于节时疾患丛生。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696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