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关注并研究的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重点聚焦于补充疗法,并依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相关康复治疗指南。其中,太极拳在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方面起到的优秀作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练太极拳的益处
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以武术为基础,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和丰富起来,并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成型并衍生出不同流派。太极拳被视为遵循循环的运动,其中蕴含虚实、刚柔、进退以及动静等变化。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内外兼修、修身养性,它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是将精神、呼吸、力量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太极拳不仅可用于日常锻炼,起到健身和养生效果,且对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有着重要作用。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主要症状中的运动障碍症状以及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金森病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为1.7%,我国大约有超过300万帕金森病患者。随着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缓解慢性疾病和残疾支出增长等问题,人们对太极拳的兴趣持续增长,太极拳运动及其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逐渐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太极拳对改善平衡和耐力等有良好作用,并且还对帕金森病患者克服运动障碍及非运动障碍症状有积极意义。
改善运动障碍症状
针对运动障碍症状,有研究发现,太极拳对改善步态障碍有益处。该研究让帕金森病患者每周进行2次、每次1小时的太极拳训练,共持续1年时间。此研究选取了太极拳中的5式进行训练,包括起势、上三步、野马分鬃、金刚捣硾和收势。结果发现即使是简易太极拳训练也可以让患者步宽明显改善、运动评分明显增高。上述太极拳的动作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如柔软、轻沉兼备、曲折连贯、走弧线和螺旋化。练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还可以锻炼肌肉和骨骼,增强身体力量。另外,在打太极拳时还要注重虚实变化和运动调息,可以让患者沉静,以提高注意力、抑制浮躁情绪。
还有研究发现,长期(超过6个月)打太极拳可使双腿更强健、稳定。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需要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所以当年龄增长、罹患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后,常会出现直立、行走不稳等情况。研究还发现,打太极拳时间越长,下肢力量越好。坚持打太极拳5年以上的老年人下肢力量及稳定性各项指标(如跳跃高度、峰值膝力矩、峰值膝部力量和峰值踝部力量等)均有明显改善。
另外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阻力训练/伸展运动组相比,太极拳组在姿势稳定性评估中表现更好,跌倒次数也更少,并且这种改善作用持续了3个月。这与太极拳强调持续的踝关节运动,尽力将人的重心移向其稳定性极限有密切关系。
太极拳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也有一定益处。不仅如此,太极拳还能改变呼吸和姿势控制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功能损伤的老年人,在应对内部或外部扰动时,通常存在保持姿势稳定能力减弱的问题。一项为期12周的研究发现,太极拳可能训练了姿势控制系统,从而有效地抵消了呼吸扰动对姿势摆动的影响。
改善非运动障碍症状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多研究发现,打太极拳对改善幻觉、不宁腿综合征或抑郁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效果。
还有一项针对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发现,太极拳组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学习和练习太极拳需要保持专注,培养了练习者的耐心和毅力,最终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和执行功能得到改善,这种专注状态还能很好地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练习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僵硬且稳定性差,锻炼前需要根据自身运动程度找到适合的练习时间、方式,避免跌倒、摔伤等。
首先,开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热身,避免快速扭转头部,以防头晕甚至导致跌倒。其次,动作要尽可能在活动承受范围内做到位,一个动作稳定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扎马步不宜过低,膝关节不要超过足尖,并且膝关节与脚尖保持一致方向,避免膝、踝关节扭曲受伤。必要时需在监护人监护、指导下进行锻炼,以保证练习中不受伤。练习太极拳需要持之以恒才能逐渐掌握精髓,不宜操之过急。
总之,坚持练习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有长期益处,既可改善患者运动障碍、非运动障碍症状,又可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太极拳可以作为帕金森病长期管理的一部分,向群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