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创性地提出了“新安医学‘六融入’”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以“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为发力点,培养了一批具有新安医学特质的中医人才,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彰显特色构建“新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发轫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是安徽中医药一张亮丽的名片。安徽中医药大学始终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作为中医学专业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
2024年7月,在新一届中医学院(新安书院)英才班学生结业仪式上,学生代表朱业轩饱含深情地向中医药传承名师曹恩泽、胡国俊等教授鞠躬致意,感谢他们以毕生之所学,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事业,为年轻学子传道授业,帮助他们树立苍生大医的信念和济世为民的决心。
从2009年开设新安医学特色班、创立“师承导师制”以来,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理论导师和临床导师各1名,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到2019年设立新安书院,探索实践富有新安医学特色的高水平本科中医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新安医学融入培养模式改革中,着力聚焦中医药人才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着力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新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将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医德医风、临床经验,融入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原创性地提出的“新安医学‘六融入’”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注重临床涵养中医诊疗思维和能力
中医讲究传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学习制度被寄予了厚望,也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学校充分发挥第一临床医学院在临床教学领域的师资和平台优势,切实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关于深化医教研协同进一步推进临床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探索实施“床边班”“临床导师制”等临床教学试点改革。
在临床课程见习中,《中医内科学》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场地从课堂搬入了病房;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床边病例讨论教学;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通过教学查房、临床问题小讲课、教学病例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早期接触患者,掌握问诊技巧、病史采集以及临床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
而在新安医学特色教育中,学校更是邀请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等专家担任临床导师,带领学生参加门诊治疗、教学查房、病历讨论等临床工作,使其更早地接触临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中医诊疗思维和实践能力。
守正创新推进协同育人领域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遵循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与医教、科教、产教深度融合,跨专业跨领域不断推动中医学创新发展。
凭借几张舌面、舌下、面部照片就能了解自己的健康体质,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学校与合肥云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医人工智能舌诊实训室,合作开发的中医智能舌诊系统,利用先进的AI技术,通过舌、面象和智能问诊准确辨识人体健康状态。其在用于中医诊断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围绕中医学科建设,依托优势病种和亚专科特色,努力弘扬新安医学,积极推动学科成果转化。肝豆灵片、咳喘平颗粒等几十种中药新药和系列特色院内制剂,基于疗效确切的新安医家名方验方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复方药理实验方法得以转化开发,惠及一方百姓。
在学科专业交叉方面,学校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立项省级微专业建设项目“智能中医药”,设置中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
砥砺深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自1959年创办中医学专业,到2019年该专业被遴选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再到2024年获批安徽省“双特”项目……经过65年的砥砺深耕,安徽中医药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精湛医疗技术和卓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涌现出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国医大师韩明向,岐黄学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带头人杨文明等优秀典型,为国家乃至国际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在安徽省内各级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医生中,超70%为学校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童佳兵、安徽“最美医生”桂金贵等。他们是推动安徽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全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守护者。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未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将继续投身教育强国实践,锚定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持续培养具有新安医学特质的中医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特约记者 叶兰兰 通讯员 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