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由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透露,2025年,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深入实施“中医药标准创优计划”,优化中医标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供给、严格国家标准研制周期管理、强化标准应用与实施,不断提高标准质量。
2024年,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8项中医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立项,其中,《藏医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医药诊断词汇第1部分:舌象》《中医药诊断词汇第2部分:脉象》《中医眼保健通用技术规范》《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规范》等5项已获批立项,《蒙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藏医名词术语》《中医药藏品分类及编码》等3项已上报主管部门。推动9项中医国家标准项目制修订工作。推动《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中医临床名词术语》等1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项目立项。
2025年,委员会将深入实施“中医药标准创优计划”,扎实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重点任务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医国家标准体系。其中明确,将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供给,有序推进原创性、高质量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及向国家标准转化。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医药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加快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同时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和治未病干预指南等重点项目的研制和宣传推广。
与会人员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发展展开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库,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标准项目的制修订,保障提升中医临床服务质量,更好推动国内自主制定的重点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表示,当前中医药领域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标准供给更加多元高效,标准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标准化效益不断显现。中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和战略性创新资源作用。要站在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高度,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角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同、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化标准推广应用和实施效果,用高质量标准织牢人民群众健康的防护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副秘书长陈俊峰,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明会、李灿东、唐旭东,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梁杰等13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