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11点,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卫生院,一辆贵州牌号的车缓缓驶进院子。车门打开,车中患者双目微闭,半躺在后座轻声喘息。
“她现在身体太虚弱了,我开一些藏药给她吃,先把身体补上来,别的治疗也要跟上。”由于患者身体过于虚弱无法下车,卫生院藏医科医师旦正俄日顾不得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穿着单薄的白大褂就下了楼,躬身站在车边为患者把脉开方,仔细交代患者家属服药注意事项和后续治疗事宜。藏医科医师党增南木杰趴在车头,记录老师所说的方药。
春节假期临近,甘子河乡卫生院门前停满了甘、川、贵字头的“外地车”,这些外地患者无一不是冲着这家卫生院的金字招牌——藏医药而来。
“快春节了,我来找旦正俄日大夫调调方子开点药,这会儿吃上假期就不用往这儿跑了。”来自甘肃张掖的患者张学武,一听说有记者来采访,连忙找到记者,讲述自己的就医故事。张学武曾患有严重的腰椎病,发作时疼得路都走不了。“这个病太折磨人了,为了治病,我去了兰州、北京的好多大医院,效果都不怎么样。后来,一个老乡推荐我来这里看旦正俄日大夫,吃了一个礼拜药就管事儿了,现在我也把我十里八乡的朋友都招呼来了!”
在甘子河乡卫生院二楼走廊里,像张学武一样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挤满了过道。而本地牧民则更多地集中在一楼外治疗法诊室里。
甘子河乡卫生院位于海晏县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全乡常住人口约2000人,大多从事畜牧业。高寒的气候、长期的劳作,使得风湿病、脾胃病等成为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
“我有风湿病,用这个熏一熏很舒服。治了几次比以前好多了。”患者党永平躺在藏药熏蒸仪里,只露出一个脑袋,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自己的病情。57岁的党永平是当地牧民,高原严寒的气候让他患上了风湿病。卫生院藏医为他开出以“五味甘露散”为基础的藏药熏蒸治疗处方,每周治疗3次,对他的病情改善有很大帮助。
然而早在2019年,甘子河乡卫生院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藏医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成为卫生院发展的重要转机。
甘子河乡卫生院院长张永虎介绍,在藏医馆建成前,卫生院可谓门可罗雀,全年收入只有2万多元,大部分是药品收入,在全县排倒数第一。彼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馆建设项目,甘子河乡卫生院也在这一建设热潮中建起了藏医馆,招聘包括旦正俄日在内的4名藏医医师,引进针灸、拔罐、足疗、药浴熏蒸、煳儿美、能秀疗法等中藏医药特色适宜技术。此后,越来越多的患者被中藏医药特色吸引,门可罗雀的卫生院变得门庭若市。
甘子河乡卫生院的故事在青海并非个例。2019年后,青海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的中藏医馆都迎来发展高潮。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端智向记者分析了个中缘由。
“一方面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加强对基层中藏医馆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指导;另一方面得益于医保、药监部门的支持,允许藏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医联体内调剂使用,且将基层的藏药制剂使用纳入医保。”端智进一步解释说,由于藏药成药品种相对较少,藏药院内制剂成为藏医用药的最大特色。医保和药监政策的支持,使得基层能够大规模使用各级藏医院生产的院内制剂,医生用药得心应手,患者也得实惠,一下让全省的中藏医馆都“火”了起来。
中午1点,卫生院的藏药诊疗仍未结束。一声声“挂珍切(藏语感谢的意思)”,是每个患者向医生送去真挚感谢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