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荣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三次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何梁何利科技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树兰医学奖、中国药学发展创新药物突出成就奖等荣誉……他就是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教授谢恬。
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中西医结合、脂质体纳米制剂、绿色化学等医教研与转化工作40余年的他,创新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新药,从浙八味温郁金研发了我国原创抗癌新药榄香烯脂质体,为广大癌症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
谢恬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1978年全国高考恢复后,谢恬参加了全国高考,取得县城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父母身体不好,谢恬下定决心要学医。谢恬毫不犹豫地报了三个志愿: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华西医学院。意外的是,久久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父亲领着他去招生办询问,工作人员告知,由于历史原因,他未能被录取。谢恬想着再复读一年,自己学习成绩这么好,肯定能考上。父亲告诉他“不在于学校好坏,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后来,谢恬听从父亲的意见赴浙江医科大学金华分校学习,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
谈及漫漫求学路,谢恬用一句话来概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在大学的日子里,他几乎从未有过懈怠的想法。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医院,是谢恬的全部生活。大学毕业后,谢恬被分配到了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当医生。轮转到中医科时,让他如获至宝。让他佩服不已的,不仅是老中医药到病除的技艺,还有中医的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思维。“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临床上各有优势。”谢恬说。
而后在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进修时,一位老师告诉他,中医这座殿堂的深邃、宏伟远非一两年之功所能掌握,必须去更高的殿堂踏实学习。于是,1984年,谢恬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孟澍江、周仲瑛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当时武义县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医生。后来,他又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凌一揆的中药学博士生,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工作。
探寻新药研发前沿
谢恬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便是研发榄香烯脂质体(榄香烯乳状注射液、榄香烯口服乳等),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类抗癌植物成分药。“成功的背后,有无数次的失败,但研发好药的信念让我踏踏实实地坚持了下来。”谢恬说。
对于很多中晚期癌症病人而言,由于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已无法手术,西医的化疗和放疗则会对人体正常细胞以及机体的免疫系统、胃肠、心肝肾、骨髓造血功能等造成损害,属于“敌我不分”;而传统中医采取“以毒攻毒”方法,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正常细胞有所损伤。谢恬在思考,能否研发出一种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伤害正常细胞的抗癌新药呢?
在经过思考后,他首次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抗癌新药。配伍是中药学常用名词,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等理论配合在一起应用,而分子配伍则是确定中药的多个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后,运用药物化学、生物医学、现代制剂等先进技术进行分子配伍,更为科学和精准。
有了理论,接下来就是制药。最终,他和同事及学生通过查找大量文献,请教名老中医,开展中西医药整合转化研究,确定从具有“消瘀散结、祛邪扶正”功能的姜科植物作为抗癌新药研发的切入点,在“浙八味”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的挥发油中找到了榄香烯——一种既能杀灭癌细胞,又不损害正常细胞,而且还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药效物质。榄香烯是全球第一个仅含碳氢元素的新药,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和陈凯先等评价:榄香烯脂质体颠覆了药物化学等教科书“无氮氧不成药”的观念。
“实验室提取出来,产业化还有很远。”中药提取,经常会使用有机溶剂,而有机溶剂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一次在国外出差,谢恬了解到香水提取线上使用了分子蒸馏技术。回国后,他对该技术加以改造,发明了更加适合中药成分提取的降模式分子蒸馏精制技术。这种提取方法只以水为溶媒,不使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分子蒸馏过后排出的还是水,不污染环境。
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在面前,将榄香烯做成何种制剂呢?由于榄香烯是脂溶性成分,不溶于水,常规剂型无法发挥其作用。如果加入大量增溶剂,又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我国药剂学家顾学裘撰写了一篇有关多相脂质体的文章,谢恬在寻找合适剂型时,看到了这篇文章。“当时,脂质体只是概念,距产业化还很远。”谢恬告诉记者。其团队创造性地将榄香烯包封于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形成纳米级靶向微球,建成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条脂质体产业化生产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参与的临床研究以及郝希山院士参与的循证医学评价证实榄香烯乳状注射液(脂质体)抗癌天然药物在治疗晚期肺癌、肝癌、脑癌、胃癌、食管癌、骨转移癌等癌症及癌性胸腹水产生的效果与化疗药相当,但是没有化疗药的毒副作用,与化疗药联用还可以有效降低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谢恬说。
坚守新药研发漫漫征途
“中国人吃的药瓶子里不能全部装外国制药厂生产的药,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上。”研发好药,做老百姓吃得起的抗癌药,是谢恬的追求目标。
他获中国、欧美发明专利50余项,研发新药十余个。从西医到中医,从中医再到中药,从做医生到做科研,从做科研到做转化应用,谢恬不断实现着人生的新跨越,这些跨越来自于每一次方向的调整和失败后的重新起步,也来自于医生的天职和初心的坚守。
尽管科研成果已经很好地在临床中得以应用,但是谢恬的科研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研没有止境,未来等待科研者探究与发现。”谢恬始终认为,自己研发的新药仍有不少改进之处。“我们要进一步做榄香烯结构修饰,这样才能针对更多的适应症,而且要加紧研制更多更好的新剂型,还要开展榄香烯生物合成研究以及榄香烯脂质体欧美国家的三期临床研究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中药的有效成分不仅仅有榄香烯,还有更多中药活性成分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治疗癌症等复杂慢性疾病需要我们进行中西医结合创新药物的研发。”在谢恬看来,中国曾被认为是仿制药大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很少,而如果能在我国原创的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新药研发上进行更多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会取得更大的科技成就,会有更多的中国原创药物为健康中国及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