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正式向外界推出“广医·岐智”大模型,作为国内首款达成“算力+模型+应用”贯通的中医AI大模型,它不仅为广安门医院的智慧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更为广安门医院在中医诊疗迈向智能化的新时代,掀开了崭新篇章。
厚积薄发:“广医·岐智”应势而生
自1955年广安门医院建院,在这70年的悠悠岁月中,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医院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名家。从日常诊疗的细致入微,到疑难病症的攻克,这些名医积累了海量且珍贵的临床诊疗数据,构建起了独具广安门特色的数据宝库。
“每一份病历,每一次辨证论治,都是中医智慧的沉淀,为中医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指出。
当下,中医药事业与信息革命正发生历史性的交汇,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的悉心指导下,广安门医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数字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路径,致力于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寻求新的突破。
据了解,广安门医院始终高度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早在2021年,医院便成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这一成果标志着医院在病历信息化管理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实现了病历书写、存储、查询等环节的数字化和规范化。到了2023年,医院又顺利通过智慧服务三级评审,通过线上预约、在线问诊、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广医·岐智”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此次推出的“广医·岐智”大模型,以全诊医学医疗大模型技术为核心,结合基于国产算力和模型底座,将前沿科技与深厚的中医底蕴进行了有机融合。正是多方技术团队的紧密合作,经过无数次的测试与优化,才成就了如今功能强大的“广医·岐智”。
多元赋能:“广医·岐智”重塑格局
“‘广医·岐智’”大模型围绕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搭建起具备庞大中医知识体系、强大诊疗推理能力与丰富临床应用功能的一体化服务方案。”刘震介绍道。
在诊前环节,AI导诊与AI预问诊功能将无缝嵌入医院现有服务流程。患者只需通过手机或医院的自助终端,就能以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交互方式,享受智能分诊服务。系统会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快速准确地推荐合适的科室和医生。同时,患者还能获取就医流程、科室分布等信息查询服务,以及常见疾病的健康宣教知识,提前了解自身病情的相关注意事项,减少就医过程中的迷茫与焦虑。
进入诊中阶段,模型依据医患对话、“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以及舌诊、脉象等中医特色多模态数据,短短2至3秒便能自动生成病历文书。不仅如此,它还能提供辨证思路,基于海量的临床数据和中医经典理论,为医生分析患者可能的证型。在方剂推荐方面,模型会给出多种符合病情的方剂,并详细说明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适用范围。同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质、过敏史等,提示用药禁忌,极大地减轻了医生书写病历的负担,让医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患者的沟通和病情诊断中,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
对于广安门医院的人工智能化之路,刘震表示,大模型的推广并非要取代中医师,而是打造“数字孪生”的岐黄智者。未来,广安门医院还计划基于“广医·岐智”大模型,沉淀萃取院内国医名师的经验,打造名医“AI数字分身”。通过医联体,将这些“AI数字分身”推广到基层医疗机构,帮助基层中医师提升辨证准确率,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中医诊疗服务。借助这一模式,基层医生在遇到疑难病症时,可参考“AI数字分身”给出的诊断思路与治疗方案,快速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与此同时,广安门医院还将以“广医·岐智”大模型赋能医院“五个中心”创建,推动同质化、集团化发展,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凭借这一模型,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链条智慧服务网络。
本次大会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承办,全诊医学、百度智能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协办。大会的举办,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各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携手推动中医诊疗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新征程,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李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