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91岁高龄的患者张大爷以一首充满深情的感谢诗,表达了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内分泌科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诗中写道:“我十多年来弱病交身,均入住二院风湿科。经德师护理,妙手回春,百病消除。身受医德,万夫病者共悟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医疗团队无尽的信任与感激。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单位、福建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委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内分泌科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整合中医学智慧与现代医疗技术,致力于打造集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特别是在难治性风湿病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管理上寻求突破。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科室形成了痛风、尫痹(类风湿关节炎)、消渴(2型糖尿病)、消渴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四大优势病种,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先锋队”。
特色方剂解痛风患者之苦
像张大爷一样属于难治性痛风的患者有很多,他们往往饱受关节肿痛及痛风并发症的折磨。作为福建省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省级重点专科,风湿内分泌科创新性提出了“伏邪致痹”理论,并研发痛风饮、祛湿降浊饮等痛风特色方剂,临床效突出,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痛风饮是科室带头人赵钟文针对痛风发病之本“伏邪”的经验方。此方以“清、解、通、利”为治法纲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痛风问题。痛风饮能清除体内湿热、减轻炎症反应,解除关节痹阻、缓解疼痛,疏通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利尿排酸、协助降低血尿酸水平。痛风饮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痛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许多患者在接受痛风饮治疗后,不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尿酸水平也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大大减少了复发风险。
“三师共管”助力慢病管理
在我国,约有1.4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并且这一数字逐年上升。此外,还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面对如此庞大的病患基数和长期的病程管理需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对于提高糖尿病的整体防控水平至关重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内分泌科拥有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MMC),该中心自2020年开始运行,2024年5月正式通过验收。目前在该中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接近5000人,标志着该院在代谢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和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家级水平。2024年,科室获评糖尿病“三师共管”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试点建设单位,成为福建省率先实施这一创新诊疗模式的医疗机构之一。
56岁的王女士就是MMC及“三师共管”模式受益者之一。王女士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病情控制不佳,经常出现血糖波动。加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MMC及“三师共管”模式后,她接受了全面的代谢指标检测,包括内脏脂肪含量测定、肱踝动脉波传导速度、眼底照相等多项检查。通过MMC平台,王女士不仅能够及时获取自己的健康数据报告,还能利用手机APP上传日常监测到的血压、血糖值,供医生查看。尤为重要的是,“三师共管”的介入让王女士得到了由内分泌科医师、中医师及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团队的精心照料。团队根据王女士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随访指导,确保治疗效果持续稳定。“自从加入了MMC并接受‘三师共管’,我的生活变得更加规律了。”王女士感慨道,“现在我每天都会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时定量进餐,并坚持适量运动,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了。”
目前,风湿内分泌科拥有床位30张,科内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2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硕士人员占比100%。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年门诊量达3万多人次。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尪痹”“骨痹”指南制订牵头单位,风湿内分泌科积极参与相关疾病诊疗规范的制订工作,为全国范围内风湿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科室率先成立了福建省中医外治培训基地,开展了包括经络轻刮疗法、极超短波治疗、干扰电治疗、中药熏洗、中频脉冲电治疗、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熏药、蜡疗等20余种中医外治法。此外,科室还拥有复方石斛消渴颗粒、舒筋止痛水、透骨消痛胶囊等多种院内制剂,临床疗效突出,深受患者好评。
未来,风湿内分泌科将继续秉承“传承不泥,创新有道”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对风湿与代谢疾病的研究,努力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书写维护患者健康的新篇章。(赵宇杉)